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贵州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贵州省的贵阳市、遵义市等等。今天,我们聊聊贵州省的毕节市。毕节市是贵州省的下辖市,也是贵州省的区域性城市和第三大城市。毕节市常住人口600多万,合计下辖了8个区县。那么,毕节市8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也是贵州省的区域性城市、第三大城市。同时,毕节市是贵州省的资源重镇、区域枢纽城市和历史名城,以夜郎文化为主体。2022年,毕节市粮食产量251万吨,蔬菜产量461.9万吨,水果产量83.8万吨,肉类产量46.52万吨,禽蛋产量8.35万吨。
近年来,毕节市积极发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产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例如毕节市的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88年的4.5亿元,增加到了2022年的444.29亿元。
2022年,毕节市常住人口680多万人,户籍人口950多万人。2022年,毕节市GDP总量2200多亿。目前,毕节市下辖了1个区、1个县级市、6个县,合计8个区县,分别是: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织金县、金沙县、大方县、黔西县级市。
那么,毕节市8个区县的区划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得不说,毕节市被称为“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元明清三朝几百年时间的调整和细化以后,逐步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区划。在元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
其中,贵州各地基本上隶属于湖广行省管理。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了各省的区划。鉴于西南地区的实际需要,明朝组建了贵州省。在明朝统治时期,贵州省的区划格局,比当代的贵州省明显小了一大圈。我国很多省份的基本区划框架,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等。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基本上确立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全国各地,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格局。清朝统治前期,贵州省的区划框架,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区划格局。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出于改土归流的实际需要。把四川、广西、湖南、云南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州府,陆续划入了贵州省管理,基本上形成了贵州省的基本框架格局。
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贵州省形成了8个府和4个军民府的区划格局。分别是:贵阳府、都匀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镇远府、铜仁府、石阡府、安顺军民府、普定军民府、普安军民府、平越军民府。贵州省的地形复杂,再加上部分区域的土司问题,因此,设立了一系列的州府。
清朝统治时期,毕节市下辖的大部分县,隶属于大定府管理。大定府下辖了1个县、3个散州、1个散厅,分别是:毕节县、威宁州、黔西州、平远州、水城厅。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时期。各地军阀相互进攻,对贵州各地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部分地区土匪猖獗,对群众进行残酷压榨,百姓们的日子很苦,贵州各地急需进入休养生息。一转眼进入了40年代末期,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发展建设、恢复休养的阶段。
毕节专区组建以后,下辖了9个县,分别是:毕节县、大定县、金沙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水城县。这样的区划框架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毕节专区的地形比较复杂,很难人为划分。1958年,在贵州省新一轮的区划变迁中,毕节专区下辖的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毕节专区更名为毕节地区。60年代末期,毕节地区的水城县,划入了六盘水特区管理。毕节地区的区划框架,调整为8个县。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贵州省省下辖的地区,开始陆续进行各方面的区划变迁。
随着毕节地区的经济发展,毕节县被撤销,组建了毕节县级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毕节地区一直没有组建地级市,长期维持了地区的格局。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毕节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2011年,毕节地区被撤销,组建了毕节地级市。毕节县级市被撤销,组建了七星关区。
毕节市的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2021年,毕节市的黔西县被撤销,组建了黔西县级市。截止2021年,毕节市8个区县的区划格局,彻底形成。
出于区域建设的全盘考虑,进入21世纪以后,毕节市陆续组建了金海湖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几个新区。这几个新区属于功能型区划,一般不会计算在内。在各个地级市,基本上都会组建经开区、高新区、示范区等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