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就要从西宁乘飞机返回家乡了,白天的时间还是不想耽误了,于是我们两家人相约一起去青海省博物馆。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到这个地方的博物馆去参观,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离开青海前就得赶紧去看一下。

不过,我们昨天在网上预约的时候,都已经约不到了,今天原本不准备去了,但是,听导游介绍说其实预约只是为了限流,好多外地参观者到了门口,就给他们登记就放行了。导游说本地人不会来省博物馆、图书馆等,即使是这里是免费的,大家都不会来的。想来这游牧民族并没有停下来专门看书、读史的习惯。

不过我们的导游许师傅却是个例外,他在青海生活、工作几十年。他中考考取了师范中专,但因家庭困难没能继续深造,从16岁开始就闯荡大江南北,挣钱养家。即使工作很忙,但他却一直坚持读书,经常到图书馆租书看。从国内的小说到世界名著,他都有涉猎,连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忏悔录》他都看过。

这些年自从当了司机兼导游后,他更是把这大西北沿途的所有景点、一路的农作物、花草树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好好研究个遍,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我们问起关于当地的情况,就会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可真是一个活地图。

今天来到青海省博物馆,参观后才知道青海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3.7万年前,华北地区的先民进入青海,进行过季节性游猎活动。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人群徒居青海"东大门",粟黍农业和彩陶文化进入河湟。距今55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的兴起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原始彩陶文化的中心,4000年前齐家文化人群的徙入使河湟地区踏进文明时代的门坎。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羌"的记载,"羌"字由上面的"羊"和下面的"人"两部分组成。会意与羊有关的人。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可见羌人以畜牧为主,兼有一些农业种植。我们乘车旅途中,一到青海省便可以发现沿途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人们主要是以畜牧为生。

羌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之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汉族、藏族、土族等十几个民族都流淌着羌人的血液。

我们经过青海的山、水、路,这是演绎青海厚重历史的舞台,而青海省博物馆则为我们进一步拉开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沉思,我们会发现:

青海的历史"不在"青海,这是因为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我们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或追随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

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随着战争发展,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敦煌、酒泉、张掖等四郡,汉宣帝时金城郡西扩至青海河湟地区,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

东汉时期则从金城郡中析置西平郡(今西宁市),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正是在这一时期,青海羌中道成为联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

青唐道是宋代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别名。西夏控制"丝绸之路"中道后,对过往商旅盘剥严重,来往于宋朝和西域的商队和贡使只得绕道青唐。在此背景下,青唐道一度兴盛起来。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以青唐为中心的中西交通线,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千方百计维护道路的畅通,不但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也使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得以维系,为维护东西交通大动脉做出了重要贡献。青唐道所行路线即汉唐丝绸之路故道。

博物馆里的彩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这里有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集中出土的几万件彩陶令人称叹,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

人头像彩陶壶、方形彩陶器、彩陶靴、蛙纹彩陶罐、提梁罐、鸮面罐……一件件精美的彩陶器,让人流连忘返。多样造型、繁缛纹饰、妙趣构图,谜的符号,远古文明的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这跨越四千年的远古彩陶,展示了青海先民创造的灿烂史前文明成果,刻印了高原先民的创造与梦想,折射出他们的聪明与智慧,回放着青海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我们在博物馆里穿越悠远时空,依然能感知到这片羌戎故地的远古遗韵和厚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