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林语堂语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这是《道德经》的第二章,前半部分非常清晰地给出出了万事万物皆相对的结论。没有哪个世间的事物是不具备二元性的,有阴就有阳,有真就有假,有大就有小,有是就有非,有近就有远。那么“道”本身也不例外,它既真又假,既大又小,既无又有,既阳又阴,既远又近。对事物具有二元相对思维是理解道的关键。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战争史,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人类的敌人就是人类这个结论呢?如果真的得出这个结论的话,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老子在后半段给出了答案。原文表面意思说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他们无为而又无言,让世间万物自然而然,不据为己有,不居功自傲,才能“不去”。但是结合上半段的叙述,“圣人”对立着“俗人”,所以我理解的老子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就是因为俗人们的有为、多言、占有和居功导致了破坏了自然、破坏了大道。为了多占就必然要多为,为了多功就必然多辩,而这些多为和多辩本就违反了大道,于是人与人之间就分成了彼此。“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此都以对方为“非”,自己为“是”,所以彼此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于是就有了是非之争,彼此谁都不认为彼此是对的,升级到一定程度便成了战争,循环往复,用无休止。所以很多人注释第二章时往往只强调了圣人怎么做,没有想明白老子前半段相对论的用意,这是我阅读这章之后的一点不同。世间有没有圣人其实不重要,至于俗人能俗到什么程度也不重要,芸芸众生大多数都属于凡人,所以谁也做不到无为和无言,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会有战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