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是很重视读书的。许多人都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古时候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甚至还有一个更极端的说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虽好,但一定不能“读死书,死读书”,如果读书读成像孔乙己一样,“偷书不是偷,那叫窃”的书呆子,那样读书就真的是太讽刺了,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益处,反而成为别人的笑柄。

其实一个人怎样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书,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谈到了,他告诉人们:“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吧。

有一天,一个朋友去拜访了凡,朋友问了凡“尽信书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对还是错呢?

了凡对他说:“孟子的这句话不能轻易就给它下结论,但孟子的这句话说得确确实实很正确啊。”这位朋友听了了凡的话不知道是什么含义,但又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凡也没有往下说的意思,只是对朋友笑了笑。

这朋友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开始恍然大悟,对了凡说:“您才能称得上是真善于解读《孟子》的人了,我差点就被您卖了!”

了凡知道朋友悟出了含义很高兴,就给朋友聊了自己读书的心得。

他说:“尧、舜、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回、曾参,已经成为了过去,但他们留下来的书籍还有幸存留在今世。我一有闲暇的时间就搜集百家的学说来不断阅读,反复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又同时参考以往圣贤儒者们的各种议论。如果他们的评论与我心理所想的正好符合,我就慢慢阅读,心中十分平和,向往着那种神仙般的非凡境界;偶尔会有一二句语言想要汇合一处但是却没有做到,就暂时把它们这些话记录下来,对这些圣贤的先师们存有一份怀疑,也便于使它们的学说永远存在于千古后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含义:一是读书要读好书(古人读圣贤书);二是读书要思考书中蕴含的道理;三是读书要分析提疑,为我所用。

读什么书很重要。读圣贤百家书、科学的书、正能量的书,才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陶冶性情,使人受益进步。反之,读那些宣扬暴力、色情、迷信等负能量的书,就会对人误导,使人堕落、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读书不但要读好书,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对书中的内容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要用心去独立思考问题。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最终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好的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