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强弱,首先看的就是对外战略的强硬程度。汉朝,无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时代,提起汉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将匈奴远逐漠北,封狼居胥,成就了武略的巅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汉武帝之后,汉朝还有一位中兴汉室的皇帝,他一样是个非常强势的帝王,在他的时代,有句非常经典的热血名言,流传千古。这句话就是: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汉宣帝刘询是汉朝第7代皇帝,在登基之前,他一直用的是乳名,刘询这个名字是在他登基以后才改的,他的乳名叫刘病己,可能很多看官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过这个名字。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刚刚出生,就发生了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事变,他的祖父也就是戾太子刘据,还有他的父亲,母亲全都被害身亡,还是婴儿的刘询,也因为祖父的反叛之罪牵连,出生以后就被关到长安监狱里面,一关就是5年,也就是说,汉宣帝刘询5岁以前是在监狱里长大的。要知道,汉武帝后期,因巫蛊之乱,朝政动荡,宫廷斗争依然时时威胁着他的生命。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了重病,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权力富贵的渴望,他变得多疑暴戾,这时候,有方士对他说:陛下之所以得病,是因为邪气冲撞,据我们观察,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气",是陛下得病的原因,只有把长安监狱里面的所有人通通杀光,消除邪气根源,陛下的病才能好。于是,急于保命的汉武帝下令,杀掉长安监狱所有的犯人!当执行这一命令的官员来到关押刘询的监狱,宣读了圣旨以后,遭到正直的狱官丙吉的拒绝,他说皇帝曾孙在这里,我要对他的安全负责,至于其他犯人都不是死罪,不能滥杀无辜。由于丙吉的刚正不阿,幼小的刘询再次死里逃生。事后,汉武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下诏表扬了丙吉的行为。

刘询五岁那年,经大赦出狱,由丙吉护送到他的祖母家。出狱不久,朝廷又下令将他列入宗室,由朝廷发放生活费,从此时开始刘询才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刘询从小就聪慧好动,不仅聪明好学,且喜欢结交朋友,有时甚至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些幼时的经历使他从小就对民间的疾苦,百姓的生活,吏治的得失,世间的不平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经历是那些在深宫中长大的膏粱子弟、皇室贵胄所不能体会的。不过刘询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被列为宗室成员以后,负责管理他们的官员张贺,是他父亲的旧部,因此张贺对刘询极为关心,从六七岁起,张贺就自己出钱给刘询找老师,让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等到十六七岁,张贺又给刘询娶妻成家,但这样的生活离他成为皇帝,实在是十分遥远。刘询能够登基成为皇帝是非常侥幸的。

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皇位的继承成了问题,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儿子,汉武帝的儿子中,只剩下了广陵王刘胥一人。当时朝政被霍光把持,经过反复挑选,霍光决定请昌邑王刘贺到长安登基。但是刘贺因为急于把持朝政,犯了朝廷大忌,被霍光以及朝廷大臣联名上书,废掉了皇帝称号,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

废掉了刘贺以后,谁来做皇帝又成了当时霍氏集团非常棘手的问题,经过他们反复对比,慎重考虑,选中了刘询,理由是刘询来自民间,没有政治背景,没有势力,以后非常利于他们的掌控;并且刘询当上皇帝以后,自然会感激推举他做皇帝的人,肯定也不会触犯霍氏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且当时刘询比较年轻,只有18岁,缺乏政治经验,在政治上容易控制。综合考虑以后,以霍光为首的大臣,把刘询接进了皇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就这样刘询一步登天成为了汉王朝的第7位皇帝,此时他才正式更名为刘询。

刘询真的那么容易掌控吗?很明显,霍光想错了。早在民间之时,刘询就对霍光的权势有所耳闻,再经过废除皇帝,拥立自己登基,刘询更是近距离地了解了霍光的权势,因此,少年老成的刘询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此时的他只能做一个傀儡,事事依靠霍氏。因此,在继位以后,他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且当众宣布,举国上下,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皇帝。刘询的这一举动,彻底消除了霍光对自己的猜忌和提防,缓和了朝廷的政治危机,为自己的统治制造了良好的氛围。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刘询亲临霍光葬礼,按照皇帝的葬礼规格处理霍光的后事。然后,刘询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开始亲自处理朝政。提拔了御史大夫魏相做丞相,然后任命在监狱中保护自己的丙吉为御史大夫,同时重用自己的岳父,逐渐的将权力收归自己手中。然后他开始削夺霍氏集团的权力,将霍氏子弟逐步架空,逼得霍氏集团内部惶恐不安,最终铤而走险,没有了霍光的霍氏集团,已经变成了没牙的老虎,叛乱在刘询的严密部署下,很快瓦解了。汉宣帝开始大规模镇压霍氏叛乱,废除了霍皇后,将参加叛乱的人处以极刑,从此,盘旋在汉朝3代帝王的霍氏集团一朝覆灭,汉宣帝刘询正式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地位。

掌握了朝政的汉宣帝刘询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政治生涯,首先,他对吏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因为从小在监狱长大,自幼生活在民间,因此他深刻的认识到,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冤屈愁苦之事,最重要的就是官吏的好坏。朝廷政策制定得再好,执行的官吏不行,一样是废纸一张,以此,他尤其重视刺史、郡守的选用。所有的州郡官员上任之前,他都要亲自接见,当面考察,并且和这些官员签订责任状,然后再后期,根据他们的政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这就是汉宣帝时期非常有名的循名责实。考核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他上任之前的任职演说进行考核,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如今美国的官员选举制度,可能老美也是从汉宣帝的循名责实来的灵感吧。

汉宣帝刘询任用官员完全不同于汉武帝,武帝喜欢用"酷吏",但是汉宣帝刘询则比较偏向于"循吏",也就是既能秉持法律,又能照顾人情世故的人。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能够按照地方特色及当地民情进行地方治理的官员。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过去吏治严苛的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各地的局势。

平理冤狱也是汉宣帝刘询执政期间的一大重点,在监狱长大的他,可谓见尽了世间的黑暗面。在这一方面,汉宣帝刘询可谓创出了自己的执政特色,一方面他强调法治建设,主张执法严明,整治不法官员和豪强,另一方面,他又废除一些严苛的法律,平理冤狱,缓解社会矛盾。真正做到了官员和百姓的双重标准,重民轻吏,真正的给了百姓以实惠。

经过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匈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因此汉宣帝刘询任用熟悉西域事物的郑吉担任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三十六国,正式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公元前51年,匈奴单于入朝觐见汉宣帝刘询,表示臣服大汉,汉宣帝刘询隆重接待了他,并举行了有数万西域少数民族参加的盛会,以此来现实汉朝与西域各民族间的团结。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150年的战争状态。从此,汉宣帝成为了几千年来,第一个使匈奴臣服的皇帝。

野史中有记载,汉宣帝刘询命人在西域立有一块汉宣定胡碑,碑文中道: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虽然汉宣定胡碑没有实物考证,但是小编却偏向于它的存在。因为这是汉民族强大的见证,是大汉王朝威服西域的荣光,作为大汉王朝的后人,祖先们浴血奋战换来的荣耀,我们虽然不能拿来沾沾自喜,但是用来秉承先辈的遗志,将他们发扬光大还是不会错的。

俗话说,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中兴更是难上加难,汉朝经过高祖刘邦的艰苦创业,文帝景帝兢兢业业的守业,武帝刘彻的奋发开拓,让我们一度以为汉朝会就此开始走下坡路,但是汉宣帝刘询,一个从监狱里走出来的皇帝,他中兴了大汉,使得大汉国祚再次辉煌,称得上中兴皇帝的典范,值得我们记住他的辉煌和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