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字濬冲,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代表人物,经历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位极人臣,长于清谈和品鉴人物,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年少时承袭父亲王浑爵位入朝为官,公元280年,率军参与西晋灭吴之战,战后因功被封为安丰县侯,故又称“王安丰”。

王戎活了72岁高龄,他出生的时候还是曹魏的时代(234年),到305年王戎去世时西晋正在经历着八王之乱,虽位极人臣,但在八王之乱中,却几次虎口脱险,毫发无伤,最终脱身事外得以善终。

王戎少年时,同为竹林七贤的阮籍当时也在朝为官,与王戎的父亲王浑是同事,阮籍去王戎家时,曾对王浑说:“濬冲清雅高尚有见识,非你可比,和你说话,还不如和阿戎说话。”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但与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游,谈玄谈道,丝毫不弱于他人。

王戎年轻时就能被阮籍赏识,并同做竹林之游,称为竹林七贤,可见他身上确有过人之处,当得起名士之称,否则,以嵇康、阮籍、刘伶这些魏晋顶级名士,如何能容忍一个废材加入这个团体?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老庄,善于清谈。但同时,又与嵇康、刘伶等人不同,他不抗拒入仕司马氏集团,并深受晋武帝、晋惠帝器重。也正因为他,琅琊王氏家族子弟才得以大批进入朝政。并使后来把持朝政的王衍免遭八王之乱开始阶段的司马亮排除异己时,其谋主孙秀的打击。

孙秀也是琅琊人,算起来与王戎是同乡。因当年没有家族背景,名望不高,想让乡议给他美言几句助力日后仕途。王戎的堂弟王衍本要拒绝,王戎就劝王衍为孙秀说几句好话。孙秀后来得到赵王司马伦的信任,在司马伦专政后睚眦必报,将得罪过他的人逐一除掉,但却因此,王戎、王衍得以幸免。而著名的金谷24友中的潘安、石崇都因孙秀而被夷灭三族。

王戎任尚书令的时,有一天穿着官服,坐着轻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忽生感慨,对随从说:“我从前和嵇康、阮籍经常在这家酒垆痛饮,竹林中的交游,我也跟在后面。“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继。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大意是,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之后,为时事所拘,现在虽酒垆在眼前,却有了远隔山河之感。”而因此,“邈若山河”就形成了一句成语,后世常用法如“虽近在咫尺、却邈若山河”等等。

王戎从政期间,在安抚吴国内附之民、举荐有识之士等颇有建树,官职不断升迁。元康七年(296年),贾南风专政,王戎因与贾南风有亲戚关系,进一步受到重用,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永康元年(300年),因皇后贾南风诛杀太子,引起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自此,八王之乱开始,王戎被贾氏一党牵连,虽躲过一劫但却被免官。后又被起用为尚书令,再拜为司徒。304年七月,司马越挟持晋惠帝讨伐司马颖,王戎等百官随行,结果在荡阴之战中大败,惠帝身中三箭,嵇康之子侍中嵇绍为保护傻皇帝司马衷遇难,血溅当场,司马越逃回东海封国,而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司马颖挟持至邺城。

八月,司马颖被王浚击败,王戎又随惠帝被司马颖挟持逃回首都洛阳。不久,洛阳守军张方(司马颖同盟司马颙的部将)劫持惠帝迁都长安,71岁的王戎趁乱逃奔郏县(今平顶山郏县)。晋书载 “在危难之间,亲接锋刃,谈笑自若,未尝有惧容。”王戎在郏县度过一段“时召亲宾,欢娱永日”的美好时光, 305年去世,时年七十二。

纵观王戎一生,年少聪慧、有定力,更善清谈,被嵇康等人接受并称为竹林七贤,但却与竹林七贤似乎又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比如,竹林七贤代表性人物嵇康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但结局却不过是刑场之上的一曲绝唱《广陵散》。而阮籍连续60天烂醉如泥,以拒绝司马氏的联姻。刘伶酗酒如命,借以排斥政治,不愿参合混乱的政局,似乎竹林七贤都在用各种方式、甚至看似荒诞不羁的行为模式,来进行无力的反抗。

但王戎却无法做到,后世多有评价其贪财且吝啬过度,且流传不少吝啬的故事、在朝期间,身居高位却不务实、朝局危乱却不发声、明哲保身等等,似乎评价很低,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似乎也不难理解,毕竟在那个动辄夷灭三族的乱世,出身望族的王戎不得不为家族考虑,所以才只能通过种种看似迷惑的行为,释放迷魂烟雾,隐藏自身,来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琅琊王氏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中,维持并稳固家族地位似乎更重要。在那个篡位不断的乱世下,忠早已没有了意义,而琅琊王氏家训也没有忠这一说,所以,一切的重心都是出于为家族考虑,才有了种种矛盾的特质集于一身,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通过王戎的努力,琅琊王氏子弟遍布朝野,而在此后,东晋时期琅琊王氏的再度崛起,终于使琅琊王氏达到了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