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笔者尤喜红楼、金瓶、水浒三书,何也?此三书颇得现实主义写实之真髓,全书无一处闲笔,处处值得细细推敲,逻辑严丝合缝,颇有探身入书,身临其境之感。

譬如水浒中人物,很少有脸谱化形象——大胡子就一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读书人就一定颇通投机之道,心思深沉,正如俗谚所说:仗义每逢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水浒之“豹子头”林冲,乃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又颇通诗书,可谓是文武双全之人,可他的智商就非常堪忧;倒是表面上大大咧咧,看似无脑的鲁智深,却心思机敏,经常有惊人的细节操作,笔者谨从大家熟悉的“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来进行简要分析。

故事发生在第七回,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高俅陷害,落了个“刺配沧州”的下场,可尽管如此,高俅还不肯放过林冲,让陆虞侯买通董超、薛霸二人,让这两位公人在野猪林结果林冲性命,不料却被鲁智深给救了。

这期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董超、薛霸二人为了方便日后交差,就旁敲侧击地询问鲁智深的出身,鲁智深的回答很有意思,且看原文:

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主持?”【贼】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又贼。一卷气闷书后,忽然作此快语】洒家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哪里再敢开口。——第8回

此处金圣叹之批语连用了两个“贼”字,暗指董超、薛霸、鲁智深三人之油滑。

董超、薛霸抱着侥幸心态,寄希望于鲁智深是个无脑的蠢和尚,他们希望自己出言询问,鲁智深回答:洒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来自哪里的某某某......毕竟说书先生在描绘那些好汉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

可令这两位没有想到的是,鲁智深的智商着实不低。听完两人的询问,鲁智深第一反应是“笑道”,为何笑,自然是看出了这两位公人内心的小九九,于是言语间直接点破他们的想法: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

同时,鲁智深又言之凿凿地称自己不怕高俅,见着他要打他三百禅杖。话说得很漂亮,但到底不点出自己的出身,不落入董超、薛霸两人的圈套。

鲁智深这番话既是夸耀自身,也是在隐隐敲打两人:不要继续问了,我不会告诉你们的。要是再问,这三百禅杖就落在你们身上。董超、薛霸都是听话能听音儿的人,立刻领会了鲁智深话语的背后意义,遂再不敢开口。

鲁智深看似粗鲁,实则粗中有细,跟前番“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人后,立刻装作“你这厮诈死,我明日再来找你算账”,转头回家收拾东西跑路,两番做法完全一致,切不可以莽汉视之。

反之,我们来看林冲这个人物,就毫无心术,心思单纯,他才是真正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鲁智深面对两位公人的询问,便能看出其心思,林冲却说话不过脑子,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他对鲁智深的“出卖”。

后文中,鲁智深一路护送林冲,整整十七日,离沧州还剩七十里路时,方才离开。临走时,一禅杖打断一棵松树,以此警戒董超、薛霸不要对林冲有坏心思,随后离开。可鲁智深刚离开,林冲和公人之间就有了这么一番对话,且看原文:

两个公人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林冲道:“这个值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二人只把头来摇,方才得知是实。——第8回

林冲在不知不觉的“显摆心态”中,将鲁智深的老底儿透露给了两位公人,董超、薛霸更加确定这个和尚就是相国寺新来的鲁智深,回去后便有了让鲁智深背黑锅的说辞。

当然,以高俅、陆虞侯等人的人脉,即便没有林冲的这番话,他们也能查出来鲁智深的身份,可一码归一码,林冲的无脑确实堪忧。

包括笔者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分析林冲上梁山时,被“白衣秀士”王伦刁难,先是推辞梁山粮食房屋不够,后又让林冲下山杀人纳个“投名状”,这些种种都是故意在撵林冲。

尤其是给林冲三天时间纳“投名状”,可当天晚上回来,王伦就阴阳怪气地缩减了时间期限:

王伦道:“投名状何在?”林冲答道:“今日并无一个过往,以此不曾取得。”王伦道:“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第10回

金圣叹评曰:自限三日,此处又思缩去一日,秀才心数,往往如此。

但凡换成别人,像武松、鲁智深等人,必然当即知道王伦的刁难,立刻拂袖而去。也恰恰是因为林冲思维慢,反而没有在意这样的嘲讽,最终偶遇杨志,激斗一场,最终如愿留在了梁山,真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