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有文字说起,只有文字才能记载文化,只有文字才能厘清文脉。
他追溯到夏商时期,但甲骨文还构不成文学意义上的“文脉”,也称不上是文学,从而以《诗经》为中国“文脉之始”,距今也有三千年了。
全文以中国历史上重大文化代表人物为主线,为我们画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文脉演化之路。
从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踏着滚滚的灰尘,从遥远的战国率先出场。
余秋雨老师把他们分成了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构建了中国文脉的基调。
由此拉开了中国文化气势恢宏的史诗,一个个耀眼的巨星,永载史册的文化巨匠,纷纷登上文化的高峰,继承着中国文脉的永续发展。
而这得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才有中国文脉传承的基础。
到了汉代,司马迁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接过中国文脉的接力棒,开启了中国的历史学。
到了魏晋,一代名人辈出,曹操、曹丕、曹植、阮籍、阮康、王羲之、陶渊明等,把中国文脉推到了又一座时代最高峰。
到了唐代,更是群星璀璨,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接力传承创新,使中国文脉达到了顶峰,铸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
到了宋代,延续唐代的灿烂,出现了像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王安石、司马光等一大批文化巨星,继续推动着中国文脉的前行,但也到了整个中国古典文脉的黄昏。
到了元代,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中国文脉却超常发达,造就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批曲作家,使元杂剧得以兴起。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文脉严重衰弱,算得上传承的人物也只有王阳明和曹雪芹了。
到了现代,余秋雨老师认为,也只有鲁迅真正懂文脉,中国文脉的今天,只有等待。
同时,也讲到,要传承中国文脉,我们只有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从中汲取营养,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中国三千年的文脉史,形成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的中国文化基本脉络,串成这条脉络的正是这一个个中国文化巨匠。
正如余秋雨老师所说,“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一个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
读这篇文章后,我心潮澎湃,久久感怀,掩卷沉思,不由得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中国文化巨人的睿智深邃,更感叹先贤们为我们带来灿烂中国文化,成为引起我们后来人骄傲的辉煌。
此时,我的眼前不断浮现一张张久远的东方容颜,朝我们洒脱走来,仿乎看到他们坚毅的眼神和忧国忧家的豪迈,接力托举中国文脉,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仿乎听到他们铮锵的脚步声和挥动有力的双手,共同推动中国文脉,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这一个个熟悉而又伟大的名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巅的魂宝。但我也清楚地看到他们对中国文脉由盛到衰、由强到弱,一个个脸上忧愁的目光和淡淡的叹息声。
为什么中国文脉过了宋朝尤其是清朝以后就开始衰弱,难道仅仅是因为外族的统治吗?还是欧洲文艺复兴遮蔽了中国文脉之光?更多的是培植中国文脉的土壤在慢慢流失、在不断风化,成为了只能仰望的历史天空。
那在当今现代文学发展迅猛的时代,文化名人多如牛毛,那真正称得上中国文脉的人又有几何?能引领中国文脉的人又是谁呢?余秋雨老师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期待天才再临。
在如今快餐式文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占据我们的头脑,冲击我们的神经,人人大喊弘扬中华优秀古典文化,实际上各种文化糟泊大行其道,砧污心灵,眯眜良知。
现代人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快,失去消亡得也快,来不及沉淀思考,尤其是在人心浮华的名利场,又怎能搬开思想的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得大柱石础,成为期待的天才,托举中国文脉走向辉煌的明天呢?
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厚植的土壤,需要文艺的复兴,需要文化的自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现代文化巨匠,耀眼的名字能得到后人的记忆,成为中国文脉的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