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良心的巴金乃著名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虽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一生都以反封建斗争为目标,他创作的《随想录》曾轰动中国文坛,内容虽平实,但感情真挚,且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因此被誉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良心。如今他已逝世快14年,其子女后代何在?有着怎样的人生?
1936年巴金与当时的上海爱国女校学生陈蕴珍(后来改名为萧珊)认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萧珊一路追随巴金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达40岁的巴金才与萧珊结为夫妻,婚礼十分简单,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摆任何酒席,但萧珊却无任何怨言,两人极为相爱。1945年,萧珊生下女儿李小林,5年后生下儿子李小棠。
李小林于1945年生于四川成都,乃巴金先生的长女。李小林继承了巴金先生的卓绝写作天赋,到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于1968年毕业,随后曾在浙江省文化厅的《浙江文艺》编辑部任编辑一职,后又赴任上海《收获》编辑部编辑,同时也是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的副会长。
于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参与编辑《巴金论创作》、《巴金小说精编》等等的书籍。 如今,李小林虽已高龄,但仍在《收获》任主编一职,时常亲力亲为的参与杂志的审稿和封面颜色设计,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目夺定,身上颇有父亲巴金先生的影子——细心和勤奋。
李小棠于1950年7月生于四川成都,乃是巴金先生的次子。李小棠与父亲极为相似,且也继承了父亲的创作天赋,同样在文学界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巴金对两位儿女的教育极其严格,常常教导他们要为人低调,因此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近4年,许多学校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而李小棠也从未打算利用父亲的名气为自己谋取些什么利益。
毕业分配工作时,本来可以依靠自己的名气为儿子争取到一个好单位,但巴金却没有与任何人打过招呼走后门,因此李晓棠于1982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进入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室工作。在那里默默工作近20多年,没有任何一点怨言,和部门里的领导也无一人知晓他是巴金的儿子。
1986年,笔名为林晓的李小棠开始发表作品,于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镇上的罗曼史》《天桥》《最后的晚餐》等,其作品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奖等,可见李小棠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文学已有颇高的造诣,如今李小棠仍笔耕不辍,继续创造着大量的优秀作品。
作为名人的子女,巴金的两位儿女想必从小就受到许多的关注,他们也比常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争取更多的利益,但父亲巴金却对他们严格教育,让他们成长为了一个低调且有才的人——他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没有依靠父亲的名气为自己谋取利益,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