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世界各国主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新闻,美国媒体还做了大版面的人物专题。

南美国家、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阿拉伯诸国,都对基辛格有负面评价。美国的评价也两极分化。

有人称,基辛格为“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这也是福特总统给他的赞誉;有人称他为最残酷的战犯,因为他策划越南战争扩大化,并策划智利政变、东帝汶战争,造成百万人死亡。

基辛格自己也从不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他承认美国在那个年代做了很多疯狂的决定,但他强调,一切都是为了美国利益。

今天的美国人对基辛格口诛笔伐,将其视为“污点”,足以看出美国几十年的“快乐教育”颇有成效。因为大部分美国人对冷战一无所知,更对美国70年代的美苏战略博弈一无所知。

再退一步说,以21世纪美国外交和军事策略来看,无论共和还是民主党,他们的手段和当年的基辛格差得太远,基辛格也批评过现在美国政府的短视。

总的来说,基辛格一生敲开了两扇大门——敲开美国白宫大门,让犹太人触碰了美国顶层潜力;敲开中国大门,让中美携手改变冷战格局,对美国获得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那么,基辛格身上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他是怎么爬到国务卿位置的?他的政治思想又对美国有多大影响呢?

【一】

基辛格:一个德裔人,一个美国人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美籍德裔犹太人,1923年出生在德国南部的河港城市菲尔特。

基辛格家族世代在德国南部生活,直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他的家庭才离开德国。

基辛格回忆:1933年纳粹上台后,犹太人受到的歧视日益加重,自己在学校里会受到同学欺负,父亲也在工作里被孤立,母亲更是不敢在早上去买菜。

1938年秋,纳粹鼓动冲锋队和流氓攻击犹太人,制造一系列惨案,随后基辛格家族坐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这一年,基辛格已经15岁,他对祖国发生的一切非常困惑,年轻的他难以理解的德国人为何如此仇恨犹太人。

当时,父亲路易斯是个公立学校的教师,他虽然被社会迫害,丢了工作,但路易斯不改对国家的忠诚,一直以德国人自居。

基辛格晚年曾说:“我父亲是德国人,而我是个美国人。”

基辛格一家来到美国纽约落脚后,靠着父母积蓄和同族的帮助,在纽约租了一间小房子。

随后,基辛格和弟弟进入美国纽约州的华盛顿中学上学,可基辛格对这个学校很不习惯——他不会说太多英语,难以很好地融入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他喜欢的足球,基辛格在家乡菲特尔是少年足球队的健将,而在美国,人们更喜欢玩棒球和橄榄球。

而终其一生,基辛格都热爱足球,也说着一口有德国味儿的英语,这是他对自己母国的一种无言怀念。

基辛格到美国的第二年,二战爆发,基辛格家族一度失去和欧洲亲人的联络。

直到二战后他们才知道,基辛格家族十几个人都死在集中营,欧洲的基辛格血缘几乎全部消失。

1941年末,美国遭到日本偷袭,被迫加入二战。

基辛格此时高中毕业,考入纽约学院上大学,他学习的是会计专业,本计划毕业之后经商。

但在1943年,盟军开始进入欧洲作战,基辛格作为德国移民应征入伍,成为美国陆军情报部门的一名普通士兵。

因为德语说得好,他被派往欧洲战场,随后调入“第970反情报军”负责审讯战俘和翻译文件。

在战场上,基辛格夜以继日工作,高效完成任务,受到上级好评。战争结束后,他的军衔从下等兵晋升为中士,基辛格拿着军队的介绍信回到美国,转而报考了哈佛大学。

1946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政治学专业就读,1950年毕业后,他转而报考哲学研究院,花了4年修到了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拿着政治学和哲学的哈佛学位,基辛格等于拥有在美国政坛通行的令箭,但基辛格一开始没有向各地议员投送信件,而是在哈佛教书,偶尔参与政府的政治会议。

在当时的美国,有一个叫“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民间组织,里面尽是社会名流和退休官员,对政府影响力很大。基辛格就在这里混迹,并通过个人才华脱颖而出。

几年下来,基辛格能言善辩,其判断犀利的名声传遍东海岸,时任美国纽约州的州长——洛克菲勒家族成员纳尔逊还将他请入自己的顾问团,帮他竞选总统。

由此,基辛格成为一个共和党人,虽然纳尔逊.洛克菲勒的竞选最后都不成功,但基辛格名气大了起来,还遇到了自己的贵人——理查德.尼克松。

【二】

受命进入白宫,基辛格当起制衡家

在共和党之中,纳尔逊其实原本人气一般,他本人60年代后三次参与竞选,但连党内第一轮选举都没通过。后来有基辛格的帮忙,他的人气才渐渐大了起来。

在1968年,共和党明星政客、前任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也参与大选,他上次竞选被年轻的肯尼迪斩落马下,这次是志在必得。

尼克松出山,面对的对手是富三代纳尔逊.洛克菲勒。

当时,纳尔逊长期担任纽约州州长,能力突出。加上有基辛格的辅助,纳尔逊在外交上“缓和紧张关系,接洽中间国家”的主张得到好评。

1968年的两位竞争对手都可谓志在必得,但在党内选举中,纳尔逊还是不敌尼克松。基辛格也心灰意冷,和纳尔逊告了别,准备放弃从政回去教书。

没想到,基辛格前脚刚走,尼克松马上就派人来请他,要知道基辛格在竞选中曾痛骂尼克松,但尼克松不计前嫌,把犹太人基辛格请入白宫。

况且,60年代的美国还比较保守,非基督教徒很难进入政治上层,而基辛格进入白宫,已经打破了惯例,很多政客一时无法接受。

然而,此时正是美国的危机时期,美国正在越战的深渊里挣扎,仗打不动了,钱烧光了。而苏联在崛起,欧亚的阿拉伯、中国、东南亚都在向东靠。

在这个节骨眼上,党派和民族、宗教的成见已不重要,尼克松必须唯才是举。

基辛格来到尼克松内阁后,担任总统安全顾问,进入国家安全委员会。而基辛格最关注的是亚洲事务,尤其是和中国、东南亚国家、中东阿拉伯人的关系。

在尼克松时代,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不是一味地拉拢美苏之间的国家,而是要在他们之间搞平衡——有拉有放,基辛格将其称为“均势外交”。

基辛格在纳尔逊竞选时,就在演讲中加上了“必须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一条,他把这一条宗旨带到了尼克松的内阁。

于是,尼克松上台第二年,就下令让基辛格全权负责,代表美国对中国示好,推动中美交流。

三年后,基辛格和尼克松先后访华,中美关系正式破冰。

中美破冰,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外交红利——越战加速结束,东亚地区的军事压力变小,而且苏联不得不分心力南下,冷战的世界格局因此改写。

之后,基辛格继续充当制衡家,游走于欧亚大陆之上。

1973年,正值中美破冰后不久,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因为美国援助以色列反击,阿拉伯国家掀起石油危机,西方世界一片哀嚎。

关键时刻,又是基辛格前往中东灭火,在埃及、沙特、以色列、约旦、叙利亚等国的首都奔波,半年里造访各国首都十几次,推动和谈协议落地。

此役就是备受赞誉的“穿梭外交”,开辟了美国外交的新道路,创下对外访问的新纪录。而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和阿拉伯进入和解,中东终于迎来了和平曙光。

基辛格由此得到了政界的吹捧,他在1973年担任国务卿,哪怕尼克松在水门事件里下台,他本人也高枕无忧。

1968年到1977年,基辛格度过了10年高光时期,但这一时期,他也做下不少被后世视为“战犯行径”的恶行。

现在被美国人诟病的轰炸老挝和柬埔寨、鼓动印尼入侵东帝汶、支持智利皮诺切特政变等行为,也都发生在基辛格担任国务卿期间。

基辛格对于这些行为毫不隐瞒,因为这是他外交思想的一部分——美国利益至上,国际平衡至上。

在他眼里,美国的朋友和敌人,都是随着美国的利益变化的,一切行动都以战胜苏联为目的,这也是美国在冷战中的利益诉求。

而在他任上的70年代,冷战局势对美国不利,基辛格的所作所为虽然有些上不了台面,却依旧受到美国政界的正面评价。

但在冷战形势逆转,甚至彻底胜利之后,美国民主党开始抓住基辛格当年的行为抨击,说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美国的民主、自由、重视人权的原则,基辛格的评价才逐渐走低。

【三】

拜登:我们意见不同,但我敬佩他

在70年代末期,民主党重新上台,卡特带着美国在全球做“好人”。

卡特之所以能上台,也是因为美国人厌恶了60年代以来的战争,加上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让选民彻底厌恶这些职业的政客和精英幕僚。

1977年,基辛格任期结束,离开白宫,福特总统给他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政界的顶级荣誉。

基辛格离开白宫后开了公司,后来一直以民间人士自居,但他从未真正告别政治,美国历任总统都和他有深入交流。

基辛格还在中美之间充当信使,每逢危机,他和尼克松两人都在中美之间走动。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美接连爆发冲突,美国一度经济制裁中国,还在台湾问题上剑拔弩张,基辛格就曾多次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跑动,给双方高层传达信息。

90年代,冷战结束,美国政府彻底洗牌,把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些“国师”都放在了幕后,国家战略开始变得激进。

什么战略平衡、国际道义,都被美国丢到了脑后,此时美国一家独大,明目张胆搞霸权。

基辛格曾对此评价,现代美国的国际战略是“短视的”,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没有听从这些老人的声音。

进入21世纪,基辛格年过80岁,他开始减少公开活动,以写书为主要工作。基辛格的名字消失在主流媒体上,只有偶尔一些采访会出现在报端。

但这位老人,并没有躲过后世对他的批评。

在21世纪,美国一边走向霸权主义,另一边却高举人权和民主的大旗,在全球“开公堂”,审判全世界。

基辛格就是公堂上的犯人之一,他成为了美国政府的罪行替罪羊。

以美国在70年代轰炸柬埔寨为例,这个计划居然叫“菜单行动”,轰炸过程和目标被起名为早点、午饭、晚餐、夜宵、甜品。

要知道,这次行动造成20万无辜平民伤亡,美国人认为基辛格的计划,加上起的戏谑名称,是对人权的嘲弄和践踏。

尽管基辛格被媒体和政客抨击,但他很少正面回应,几十年风风雨雨,他已经看淡了这些争议。在写书之余,他主要工作是到处访问,维系自己留下的外交关系。

光中国一地,他就在80岁后就来了10次,平均两年一次。

到了90岁以后,基辛格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信自己还能活很多年。因为基辛格家族都很长寿,他的父母都活了90多岁,基辛格认为自己不会比父母活得少。

然而,长久以来的慢性病折磨着他,基辛格长期住院,著作难产,他只能坚持阅读来维持大脑的灵活。

2019年基辛格访华,他就自嘲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中国。

但在2023年,在中美关系紧张时刻,基辛格又带着美国政府的任务访华。这回,100岁的他重新敲开钓鱼台国宾馆的大门,让中美国防和外交部门重新握手。

只是回国之后,基辛格几次入院,最终在11月底病逝。这位冷战精英在迟暮之年,依旧为中美关系奔波,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

在基辛格身后,不同评价的沸沸扬扬,但拜登的一句话最能体现美国对这位国务卿的态度:

“我们意见不同,但我敬佩他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