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鲁雨亭
张震将军2005年4月1日为纪念我的父亲殉国65周年题词:豫东民族英雄,永城革命先烈
【人物简介】
鲁雨亭(1899.11.18~1940.4.1)河南永城县山城集人。先后毕业于河南法政学堂、河南宏威军士官学校,历任河南督军府掌旗官、建国豫军总部秘书、军法处长、武安县长、国民革命军第41军军长代表兼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咨议、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1937年11月任河南省永城县长。1938年11月任永城县人民抗日游击队大队长。1939年8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总队长。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1日在永城李黑楼战斗中,与日寇浴血激战,不幸壮烈殉国。
父亲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和道路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总是坚定地选择投身于为人民的解放、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实现了从身处国民党旧营垒中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者向新四军著名将领和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转变,成为在豫皖苏边区让敌寇闻风丧胆、让百姓衷心爱戴的著名民族英雄。陈毅军长、彭雪枫司令员、张震将军等都曾撰文,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和业绩。他与彭雪枫、杨靖宇、吉鸿昌等烈士一起,被誉为河南省十大烈士之一。
2009年父亲,被评为河南省为建立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60位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300名为国捐躯的抗战著名英烈之一。
父亲的画像
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抗战著名英烈名录,我的父亲——原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总队总队长鲁雨亭烈士,光荣地名列其中。
2015年国家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我又作为抗日英烈子女的代表,在大阅兵老兵第一方阵接受检阅。这是党和国家、人民给予抗日英雄的极高荣誉。我知道,我代表的不仅仅是雨亭烈士的后代,也代表着家乡永城的党政军民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
到2020年4月1日,我们的父亲鲁雨亭壮烈殉国已经80周年了。80年来,永城和原豫皖苏边区的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纪念他。我们怀着沉痛而激动的心情,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以及纪念资料,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历历在目。
永城山城集鲁雨亭故居(大军帐)
少怀壮志
烈士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长期磨练中形成的。
父亲是河南永城山城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鲁懋功、父亲鲁紫铭均是晚清秀才。鲁雨亭,原名鲁鸿逵,字翼亭,梦大鹏覆体,改为鲁鹏,又梦大鹏一翅被伤,改为雨亭。他说,将来要“羽翼国家,雨露人民”,他的乳名“献”,意即长大为国贡献。
我的祖父祖母鲁紫铭和张梦兰,摄于20世纪50年代
父亲自幼博览群书,注意从历代名人志士的精神、业绩中吸取营养,常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培养天地正义,效法古今伟人”(自拟)、“还我河山”等名言,写成条幅挂在室内,以激励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立志“不愿做大官,只愿做大事”。他常和同学讲,“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岂能安处家中,当阔少爷,做富家翁,而碌碌无所作为。”
学生时代的父亲,对劳动人民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境遇深表同情。他继承了“爱国爱民”的家训。我的祖父鲁紫铭,在堂屋门楣上镌刻了“为国储才”4个大字,烈士也奋笔疾书“惠我贫邻”4个大字,并刻石碑竖在大门外,立志“行己以正 激浊扬清”,竭力为民众办些事情,借以实践他“羽翼国家,雨露人民”的誓言。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曾深情地说:“鲁县长生的富人身,长的是穷人心啊!”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应辉书写的鲁雨亭烈士名言
无私无畏
他早年投身建国豫军,任军法处处长,驻防郏县。当他听说县衙门在处理民事诉讼方面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老百姓叫苦连天时,便气愤地告诉他的卫士祝协荣说:“快传达我的命令,凡有冤百姓,需打官司者,可直接到军法处来!”显现出一身凛然正气。有人劝说:“处长,军法处受理民间诉讼,超出尊职权限呀!”他说:“怕什么,本职难道能眼睁睁地看老百姓冤死吗?”结果老百姓纷纷到军法处告状,许多已被县衙错判的案件,均被一一翻了过来,于是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的“鲁青天”,在县境广为传颂。
1925年,26岁的他被委任为武安县长,上任不久,他即把贪污、侵吞公款的前任县长投进监狱,依法惩处,县衙内外欢声雷动。短短数月内,他即在全省第一个将人民自治会、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组成。不久,因军阀压境,他被迫离职。临走时,百姓摆出香案达二里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送号“铁面包公”。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看到国破家亡,迫在眉睫,而蒋介石不思救国,却高喊“攘外必先安内”,围剿苏区,挑起内战,满怀抗日救国之情的他,遂奋笔疾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御外侮。他奋笔写下《国难中敬告全国当局书》一文,于1931年10月12日载于天津《大公报》。文中写道:“战祸连绵,几无宁日,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应立息内战,止戈言和,牺牲成见,忍痛救国。”他无私无畏,冒死向当局进言。
1937年11月,他被第五战区和河南省政府联合任命为永城县长,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抗日救国的大业之中。为了支持“抗日救亡动员委员会”举办由中共地下党支持的“抗日救亡青训班”,他不顾河南省府规定“动用修路砖渣款300元以上者,必经批准”的规定,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强制挪用3000元,交给青训班使用。同时亲自写了报告,呈送省府“请予注销,静候处分”。青训班举办两期,学员600余人,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坚强的抗日领导骨干。
而国民党顽固派却向省里告他“赤化永城”,煽动永城各区拒不配合动委会工作,省国民党部也下令解散青训班和动委会,并威胁要撤去父亲县长的职务。在黑云压城的日子里,他顶着压力,毅然支持学生队到徐州向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请愿,自己捐给请愿队伍大洋100元,并致李宗仁一封信。请愿得到李宗仁支持,并亲笔复信,赢得了胜利。
情深似海
青年时代,一次他自外地回来,在陇海铁路一个小火车站,发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面黄肌瘦,无依无靠,便把她带回家收养起来,为她起名“梅花”,字“雪芳”,希望她将来像一朵腊梅一样不畏冰雪严寒,茁壮成长。梅花和我们子女同吃同住,直到长大成家。
父亲是出名的孝子,又是慈父。他外出回到家,首先去看望老人;晚上睡觉时,先服侍二老就寝后才离开。即便他当县长时,回到芒山老家,还是经常给母亲洗脚,剪脚指甲。
他非常疼爱儿女。他长年在外,难得回家,但只要回家,总是忙中抽闲,尽量陪着孩子玩:到芒砀山找“石猴”,访“夫子避雨处”、“张飞寨”。有时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听他讲“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有时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他还带着孩子们赛爬山,比游泳,还和穷苦乡邻的孩子一起在院内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一次,他带着孩子们在碱河沙滩上赛跑,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前跑,他则假装跑不动,在后边捡孩子甩掉的鞋子,最后,抱了一堆鞋子笑呵呵地说:“我输了,我输了!”他有时又像孩子一样调皮。4岁的小文最爱吃肉,一次吃烙馍,他把一张烙馍卷上肉又夹上两个辣椒给她吃,小文辣得嚎啕大哭,他却哈哈大笑,过后又抱着她说:“我错了,我错了!”奶奶说“你真是个小孩头!” 这就是我们心怀慈爱、侠骨柔情的英雄父亲。
参加抗日后,他和战士情深似海。86岁的徐树森老人,当年是父亲的机要员,17岁。他深情地回忆说:“我们是忘年交,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战争年代,长期睡草窝,躺湿地,我长了疥疮,身上、手指、脚趾都流浓血。当时鲁雨亭任新四军游击支队总队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除为我找来医生洗熏打针外,看到我浓血沾在裤子上,让人为我用布作了十几条裤叉来回换。行军路上,让我趴在他的大红马上。到宿营地,亲自给我做面条。我手疼得无法拿筷子,他把面条压碎,一口一口的用勺子喂我。”
当年的战士王秀生回忆说:“1938年一个夜晚,茫茫大雪。在行军路上,走着走着我鞋掉了,鲁总队长说:我这有一双鞋,你先穿着。谁知天亮了,我看见他是穿着布袜子在雪地上行军!我感动得哭个不停,他却说:哭啥!我这不是很好吗?”
在对日寇作战当中,他还提出,“抗日不扰民”。他爱人民,人民也和他心连心。1940年的大年初一,他带领队伍到蒋胡同村,有群众看见了他,说“鲁县长来了!”消息很快传开了,群众自发地挤满了院子,男男女女,老人孩子都来了。有的挎着篮子,有的背着口袋,也有挑担子的,他们带来了鸡蛋、活鸡、猪肉、粉条、柿饼、红枣、年糕等,应有尽有,他出来一看,堆了一大堆东西。还有几个群众,跪在他面前要叩头,他急忙扶起大家说:“这可了不得!”他急忙叫村长来,让把东西都退回去。
村长假意说:“这么多东西都不知是谁的,让我咋退”。谁知正发愁这东西咋退,邻村的群众听说鲁县长来了,推着小车也来送年货,东西越堆越多,堆成了小山头了。见此情况,他跟村长说:给部队留一部分,其余都分给军烈属和群众,一家一份。又向同志们说:“咱赶快走,赶快走!”连夜又转到了磨山。同志们开玩笑说:“咱总队长让老百姓撵跑了!”可见,他爱民,民爱他,群众和他心连心啊!
吃苦耐劳
为了抗日,他抛弃了高官厚禄,舍弃了富裕生活。他克服万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从17人的游击队起家,发展到近3000人之众。
他吃大苦耐大劳。在他的战地日记里,记录着他的战斗生活。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部队几乎天天转移,昼伏夜出。见到他的亲友描述道:他穿着一件粗布棉袄,露着棉花,脚上穿着粗布鞋,还一样一只。背着大粪篓,在风雪的夜晚没有被子盖,和战士们一起同样钻草窝、睡湿地。全身长满了虱子,都用扫帚给他扫。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但他精神饱满,意志坚强。
1939年,他很少给家里写信,既使写信,全是表达抗日决心。1940年2月2日,也就是牺牲前将近两个月给父母写的信,是他最后的绝笔:
“儿以身许国20年,今又以身许党,责任愈大,负担越重,为国家为民族为主义矢志靡他,始终不渝,争取国家解放民族自由,竭儿一身所有,为抗战得到成功,乃是卫国为民实施主义之第一步。”
“儿抱定牺牲决心,与敌周旋,即儿个人亦必只身杀敌,为国效死,况今有数千健儿,供儿驱策,恨不得杀尽倭寇飞渡东京,斩日皇头也。”
“在国家未解放,民族未复兴,主义未彻底实现前,决不去见父母。”
“ 母亲想儿,儿亦想父母,忠孝不两全。儿更认为尽孝方能尽忠,尽忠即是尽孝。”每读到这封信,不能不为他的浩大胸怀、英雄气概、深沉而又动人的感情潸然泪下……
屡挫屡战
早在1915年,父亲在河南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时,便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毕业后,他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宏威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为驱逐外国列强而做长期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本已远离政坛的他,为了抵御日寇的侵略,应邀出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驻南京军长代表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任后,即积极推动军长孙殿英投入抗战,促成了孙殿英的赤峰抗战,获得全国民众的赞誉。但他为引导孙部避开内战漩涡、养兵待战的开赴青海、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议,经孙殿英采纳并准备实施时,却遭到了西北军阀和蒋氏政权的两头夹击,使得孙部一败涂地,父亲也因此被关押。此事使他对蒋氏政权更加失望,遂于1935年回到家乡,息影林泉,帮助我的祖父鲁紫铭进行教育和植树造林的事业。
七七事变爆发,他又一次应好友高树勋的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训练河北抗日健儿,组成8个民团。然而,当他请求率队投入华北抗日前线时,却被拒绝了,他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浇了冷水。不得已,带着高树勋送给他的50支步枪,回到家乡永城。
1937年10月,大敌当前,他去南京“找一个抗日的事干干”,在徐州恰遇机缘,被第5战区李宗仁和河南省政府共同委任为永城县长。一上任,他便雷厉风行地在几位共产党员的协助下,开办了两期抗日青年训练班,并向永城各个行政区派出工作团,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组织民众自卫武装,在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为日后的抗战训练了大批干部,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1938年5月12日,担任永城县长的父亲率领县大队与进攻永城的日军血战竟日,但终因实力悬殊,永城于当日陷落。
永城陷落之后,父亲与祖父争相留下抗日,最后,父亲写下“组民众 抗强敌 入共党 救国家”的誓言,与祖父泣别。
揭竿而起
这年9月4日,父亲谢绝了挚友池峰城将军请他留在身边任职的殷切建议,冒死秘密潜回永城,在芒砀山上,以17义士起家,比照共产党领导的萧县游击队,拉起了永城人民抗日游击队,番号为“湖西人民武装抗日义勇队第2总队第29大队”。
游击队成立之后,通过夏邑太平集之役、孔庄之役、火神店夜袭、鱼山抗战、梁河洼摸敌等主要战斗,肃清土匪,消灭汉奸,队伍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芒砀山区、山城集为中心的永城北、东,夏邑东,砀山南,萧县西方圆约200多华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7月29日,父亲率领游击队配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在僖山伏击、阻击进犯僖山的日军,毙伤日寇300余人,指挥官一名,打了一个大胜仗。
父亲的战时日记
在永城陷落后及建立游击队期间,他一次次地向国民党军政机关争取对他返回永城坚持抗战的支持,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却遭到了冷嘲和讥刺。在游击队万分艰难的情况下,父亲派人好不容易找到国民党政府商丘行署豫东民运指导员宋克宾,请求支持。可这位国民党大员完全不顾抗日大业,反倒讥讽说,“鲁雨亭都红半截了,我就是有钱,也不能给他!” 父亲听后,气愤的说:“我红半截干啥!我都红完不就算了吗?”一次次地遭受抗战受挫的痛苦,父亲却始终坚持抗战,关注全国抗战局势,并苦苦求着中国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道路。
1939年1月,彭雪枫司令员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到达永城一带。彭司令员率领新四军坚持抗战、爱护百姓的种种佳话,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从那时起,他们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善于分析和思考的父亲,在实践检验和深入思考中,倍感共产党抗战态度的坚决和政策的英明,促使他从一名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县长,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实现驱逐日寇,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
屡建奇功
1939年8月,父亲率部966人,毅然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他对张震参谋长说:“我下决心了,干新四军!跟共产党走!”彭雪枫司令员派孔石泉、张先舟带几十位军政干部到鲁雨亭部队工作,命名这支部队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政委孔石泉。并由张震、张先舟同志介绍,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震将军后来回忆到,当鲁雨亭得知他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消息时,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从此之后,父亲如虎添翼,在党的领导下,率领新四军健儿,驰骋于豫皖苏边区,狠狠打击日寇,屡建奇功,成为豫皖苏边区一支新四军抗日劲旅。
加入新四军之后,父亲有机会同彭雪枫司令员几次夤夜深谈,建立起基于民族大义的深厚战斗友谊。父亲将战斗中获得的一匹被称为“火车头”的大青马赠送给彭司令员当坐骑,这匹良驹陪着彭司令员东征西战;而彭司令员赠送给父亲一本《联共(布)党史》,父亲如获至宝,在紧张的作战间隙中,认真研读。
父亲将1940年2月15日缴获顽匪邵莲花的良骥“火车头”赠送给新四军6支队彭雪枫司令员
父亲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新四军6支队参谋长张震,1940年在安徽省怀远县基督堡
新四军6支队一总队政委孔石泉
父亲入党介绍人之一的新四军6支队一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张先舟
部队整编后,开始了紧张的军政训练。之后,自10月2日起,父亲即率领一总队开赴战场。部队多进行近战、夜战,夜间行动频繁。他们偷袭日军运输据点砀山黄口、李庄火车站,切断敌人的供给线;歼灭袁楼汉奸武装王璞臣部70余人;夜袭日军大房庄据点,击毙日军横山少佐以下21人,伪军17人,烧死敌人洋马2匹,炸毁敌军火药库一座,弹药50箱,狠狠打击了日寇和汉奸的气焰,鼓舞了军民斗志。
1939年9月16日,鲁雨亭给《拂晓报》题词“大众先锋,敌人之劲敌。”
鲁雨亭在给《拂晓报》题词,1939年9月16日李克弱记者画
1940年2月24日,1总队在磨山一带据险阻击从砀山、大房庄前来进犯的百余名日军,敌分乘7辆汽车、3辆坦克,企图对我一线部队进行突袭。1总队1团3营的勇士们与敌人激战9个小时,最终让敌人拖着被打坏的汽车和坦克,载上两汽车死亡的士兵,落荒而逃。
一次次的胜利,打得日寇损失惨重,驻永城的日军司令官叫嚷道:“若不消灭永城的鲁雨亭,则我们在苏豫边区就不能立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鲁雨亭总队一网打尽!”
进入3月份,敌人分5路对我萧宿永地区实行空前的大扫荡。
父亲按照支队的命令,“以其特有之豪迈的英雄气概,以其坚决而果断的行动”(彭雪枫语),指挥一总队同敌伪进行了大小20余次战斗。主要战斗有:3月16日,进袭驻萧县张春楼之敌,予敌重创;3月19日,夜袭萧县高窑,毙敌30余人;3月23日,伏击日军天皇御慰团,毙敌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以下60余名,击毁敌汽车4辆;24日,迎击萧县李石林出扰之敌骑兵,毙敌60余;25日,与驻萧县王白楼之敌170人激战,毙敌20余名,马3匹;28日,进攻日军李石林据点,毙敌10余名;30日,与支队一部协同作战,毙日军160余名,击毁汽车4辆;31日,在永城阎井、蒋庄伏击日军车辆8辆,毙敌伤敌70名。
这些战斗中,以23日对日军天皇御慰团的伏击战最为突出,影响最大,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士气。日军在蒋庄召开了气氛低迷的追悼仪式,直接震动了日寇高层指挥机构,敌人气急败坏,恼羞成怒。
《拂晓报》有关一总队战绩的部分报道
壮烈殉国
1940年4月1日晨,鬼子集中了3000多人的兵力,分4路向1总队疯狂进攻,父亲仅率领总队直属机关和教导队200余人,在李黑楼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张震将军后来说:他本可以安全突围,但他临危不惧,舍已为人,首先安排其他首长和部队突围,他却留下坚守阵地,反复拼搏冲杀。
李黑楼战斗激烈悲壮,他的面部被炮弹打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连面胡子。两个老百姓冒死拿来衣服,跪求他撤出突围,而他绝不撤退。战斗直到傍晚,只剩下几十个同志了,而且一天滴水未进,但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最后,日寇被击溃,毙伤300多人,开始撤退。
就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之际,突然间他身中流弹,这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我的父亲鲁雨亭壮烈牺牲在李黑楼东门外的壕沟里!
父亲殉难处——李黑楼村东南口
《拂晓报》有关“四一”战斗及鲁雨亭总队长牺牲的报道
《拂晓报》纪念鲁雨亭总队长的纪念专版(第三版),1940年4月6日
《拂晓报》纪念鲁雨亭总队长的纪念专版(第四版),1940年4月6日
李克弱记者画的鲁雨亭总队长演讲之雄姿,原载《拂晓报》纪念鲁雨亭总队长的纪念专版
他的牺牲,震惊了部队和豫皖苏边区大地。
彭雪枫师长说:“豫皖苏边最大的不幸,最大的损失,最沉痛的日子,是在这次反“扫荡”的胜利中失去了我们的雨亭同志!失去了一个最亲密的战友!”老百姓说“天塌下来了!”在他牺牲的第二天,在部队驻地夏邑县刘楼召开了第一次军民追悼会,台上台下军民都悲痛欲绝哭成一片!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天动地!从此,每年的4月1日,刘楼的百姓都不点火做饭,以悼念他,直到抗战胜利。
父亲的墓
当远在重庆逃难的祖父鲁紫铭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悲恸不已。他当即给彭雪枫同志写信,信中写道:
“读手示不禁痛哭,不能不恸哭。父子之间,天性使然,情难自已也!悲恸之余,又多方引以自慰者尚有数点:儿为抗日死,死得其时,此其一;疆场战死,死得其地,此其二;今日入党抗日救国,为争取国家民族之自由与解放而不惜以身殉主义,此其三;我之所以教子者不过如是,儿志既遂,我愿亦偿,此其四……人生皆有死,只要死得其所,夫复何撼!”
父亲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生和死都是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他的一生,是燃烧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生。正如彭雪枫将军所评价的,“他是一个只知有党不知有己,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的真正地出色地民族的布尔什维克的英雄!”
父亲殉国80周年了,后人为了继承烈士遗志、为家乡人民做一点实事,从2009年起创办了“雨亭行动”,每年从家乡雨亭中学和雨亭小学邀请10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以“见识、体验、奉献、成长”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截止到2019年,已成功举办10届。
在父亲陵前,左起:四子鲁如言、次子鲁涌泉、长子鲁如坤、乡邻鲁万民、次女鲁伟漪、三子鲁如陵
父亲的光荣纪念证
张震将军为鲁雨亭烈士题词
张震将军为鲁雨亭烈士题词:芒砀忠魂
鲁雨亭烈士纪念馆
父亲殉难处
1956年3月油印的鲁雨亭烈士纪念册
中华书局2004年12月出版的《鲁雨亭纪念文集》
翟力实(鲁雨亭外孙)著《鲁雨亭传》,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亲属及后代,前排中为母亲陈仲琴,摄于1971年
鲁雨亭次女鲁伟漪(左)在朝鲜战场
2015年9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进京参加阅兵的新四军4师老战士和英雄子女合影。左起:吕品、李修英、马学俊、卢辉、李剑锋、彭小枫(彭雪枫之子)、鲁伟漪(鲁雨亭之女)、申秉宸、吕祥胜、银学善、任秀生
2015年9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进京参加阅兵的新四军4师老战士任秀生(左)与鲁伟漪(鲁雨亭之女)、翟力实(鲁雨亭外孙)合影。
作 者:
鲁伟漪,鲁雨亭烈士二女儿,出生于1931年。中共党员,离休干部。从抗战时起,告别父亲,随祖父、祖母前往四川万县逃难。父亲殉国时,她年仅8岁。后随家人辗转回豫,颠沛流离,于1949年随开封女中流亡途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员、文化教员、文化干事等。转业后,曾先后任四川省夹江县委机关党委书记、河南省辉县妇联主任、副县长、人大副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