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先开眼
话不多说,先开一张药方各位开开眼:

这张药方可以算是最好识别的段位。
打印的「Rp」最好识别,但不知道啥意思……「Rp」是拉丁文recipe的简写,处方正方 处方头 处方以“RP”或“R”起头,意为给予下列药品。
第一行写的是复方氨酚烷胺片,确实认出来了,就是不知道是个啥,「#」来代替药片的数量,12# 就是这次开了12片的意思。
第二行第一个“字”其实不是字,而是「sig」三个字母的连写,有的医生就写个「s」,拉丁文的“signa”的缩写,可以理解为“用法”、“用量”的意思。后面的 1# 就是1片,bid 是指一天两次,po就是口服。
其余部分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了。
2、再开眼
再下面这些药方就不是很友好了:





小编看来这药方开的和马地危拉基斯塔语有啥区别?!啥是马地危拉基斯塔语?编出来的!
3、为何字迹如此潦草?
第一,节省时间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二三级医院的医师每周平均工作超过51小时。
而且医院永远是不够多的,做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一个工作五年的医生看过的病人,可能比加拿大医生一辈子看过的病人都多。一般的小病,医生花费在一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只有五分钟。
所以,医生为了节约时间,看更多病人,不会楷书罗列,而是龙飞凤舞的狂草。

第二,大量的文字缩写
医生书写的药名都有专门的名词和药物名称,还有很多夹杂着英文、英文缩写甚至拉丁文,还有许多中文简称,所以画风会突变。比如光是用药的时间就有如下缩写:
q.d.(每日1次)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q.i.d.(每日4次)q.h.(每小时)q.m.(每晨)q.n.(每晚)q.6h.(每六小时1次)q.2d(每二日1次)a.c.(饭前)p.c(饭后)h.s.(睡前)a.m.(上午)p.m.(下午)p.r.n.(必要时)s.o.s(需要时)。
太难太恶心!

第三,避免麻烦
有一些病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又是外行,总希望通过一张药方学成老医师。医科大学的学生看的书都能摞到一个多高,一张药方能学的也就是知道你生的病叫啥名。
有一些病人的动手能力也很强,拿个药方就要自力更生,自己抓药,结果药材剂量都不对,旧病没好又添新病,回来还和医生比划。
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有的人很快就见效,而有些迟迟不好,医生也不能保证每一次开出的药都能达到效果。

所以综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医生的字只需要让同行看懂就可以了。在医生的办公体系中,医生与配药师已经相互配合多年,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准确无误的。
所以说,不要抱怨医生的药方是“画符”,如果医生给你手写了一张工工整整的药方,很有可能给你开药的是实习医生,你就是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