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9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痛心,但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北平的爱国学生们听到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后,愤怒如雄狮般怒吼起来,将心头积压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爆发出来,开展了抗日救亡斗争,掀起了“一二·九”运动。

这场运动的背后是“九·一八”事变,日军通过对东三省的侵略,实现了对该地区的占领。四年来,他们经过精心经营,逐渐将这一地区完全掌控。随后,日军将目光投向华北,计划通过自治再兼并的方式,将该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他们借口战略需要,向南京政府提出将华北作为战略缓冲区的要求,同时雇佣流氓汉奸在日军庇护下兴风作浪,当地的党政机关在日军的威胁下不敢言辞。

面对这一局势,南京政府表现得犹豫不决。老蒋急于解决内部问题,却不愿将自己的精锐军队投入到与日军的正面冲突中。南京的官员们则因地理距离遥远,对眼前的安逸漠不关心。于是,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本进行交涉,撤出所有的党政机关。张学良留下来希望通过东北军反攻东三省,但这一举动最终使得华北地区变得一片混乱。

汉奸们在委员会门口合影

这一情况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揭示给了他与之交往密切的大学生。大学生们得知后深感愤怒,通过学联的组织,发起了一场抗议示威运动。这场运动后来蔓延至全国,如同五四运动一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9”学生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标志着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愤怒和抵抗精神的觉醒。这场运动凝聚了广大青年的力量,他们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尊严和独立而奋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爱国主义在学生中迸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

这场运动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唤醒了更多人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国家安危。学生们的抗议行动激发了广泛的民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

88年后的今天,我们怀念这场运动,不仅是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坚定的爱国情怀。这个“12·9”纪念日提醒着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愿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