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台山归来不看庙”、“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到了山西,怎么能不去看一看王家大院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从平遥古城出发,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王家大院。未进入大院,灰瓦灰墙,坡屋顶的古民居建筑就映入眼底。登上城堡,俯瞰大院,城中房间鳞次栉比,一眼望去满是灰色的屋檐,甚至震撼。

古文化学习的活教材。走在王家大院,层楼叠院,无论远观近睹,错落有致,一木一砖,皆独具匠心。古朴而浸蕴着深厚文化韵味的宅院,使人见历史之兴衰更替,品晋商之独特文化。如果说北京四合院表现出一种官宦气质,那么,山西王家大院则是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

“学而优则仕”“商至级必仕”。据了解,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民对当官都有一种执着,毕竟当官不但有权力好办事,还有面子能光耀门庭。但当官还是要干点事的,还是要考虑点老百姓的利益的,别忘了那句老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

王家大院的建设非常讲究规制,几品官建几进院、建多大的牌坊,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家大院的布局、穿插、连贯、分隔,既虑及老幼尊卑、主仆男女之不同,又有上下左右、东西前后之安排和明暗虚实,浓淡轻重之手法。另外,每个院落的最好的建筑都是宗堂,整个大院也建有孝义祠,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祖先崇拜”和“孝悌礼节”。

王家大院内,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一联、一匾、一句隽语,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了每幢院落不可言的精魂神韵。

规划设计的优秀实践。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院落有的阔大宽敞,有的小巧玲珑;可高榄正阶而入,能旁通侧曲绕进。主院正窑入山,两旁厦窑平起。窑洞旁有房,窑顶上亦有房,且廊檐辉煌,极显华贵。或以院代墙,或以房代门,以花窖掩饰暗道,变后院为前院景观,错错落落间,形神俱立,雄浑庄重,却又灵巧多姿,是规划建筑的优秀实践。

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古城古建保护的典范。王家大院的整修除了对影响安全的主体结构进行了修缮,对建筑外观进行了整修,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布局保持了原来的模样。说起王家大院的保护,不得不提一个人——耿彦波。

耿彦波就任山西灵石县长时,被人骂是“疯子县长”,因为他居然要拿5000万修一座破破烂烂的王家大院,这笔钱是当年县财政收入的一半。有人称耿彦波为“耿疯子”,觉得他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县里的不少领导也反对此事。即便如此,耿彦波仍然力排众议,坚持对王家大院的修复工作。那些年,耿彦波一边背着骂名,一边借出差机会,到处宣传王家大院。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耿彦波组织专家前去参观,原汁原味的王家大院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终于名声鹊起,被列入山西4A景区的申请行列。2002年,随着王家大院成为国家首批4A景区,许多影视剧组纷纷前来选景拍摄,光门票收入每年就超过3000万,成为灵石县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耿彦波,先后在晋中市灵石县、榆次区,大同市,太原市,担任政府主要领导,因为工作理念超前,注重城市规划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是山西官场少见的“异类”,争议不断。

现在这些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古建保护有声有色,旅游文化做得风生水起。现在人们亲切的称之为“耿公”,在抖音上还能看到他任上时的所做作为会退休后的日常生活,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许。

王家大院游完了,有很多感触。

期望古建保护出现更多的王家大院,期望官场涌现更多的“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