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鲁菜,妇孺皆知。其原料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肉肥瘦相间,香甜松软,营养丰富,入口即化。”


毛主席一生中最喜欢吃的荤菜当数红烧肉。1947年,人民解放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打了个大胜仗,俘敌6000余人。已经三天两夜没睡觉的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段时间用脑太多。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要肥的,补补脑子。”那么连毛主席都夸口不绝的红烧肉其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小编就带各位吃货回溯时间,一起重新走过红烧肉的历史长河。

《齐民要术》里的红烧肉——初始

红烧肉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红烧肉的具体做法,这是目前传世文献中的最早记录。其文中记载了红烧肉的最早做法。

净燖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四破,於大釜煮之。以杓接取浮脂,另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脂尽,漉出,破为四方寸脔,易水更煮。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若无酒,以酢浆代之。添水接脂,一如上法。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於铜铛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欲得著冬瓜、甘瓠者,於铜器中布肉时下之。其盆中脂,练白如珂雪,可以供馀用者焉。--《齐民要术》

从文中可以看出古时红烧肉的烹饪方法跟现在略有不同,其原因还是古时糖的珍贵。这时的红烧肉做法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晰,就是通过反复煮将猪肉的油脂逼出来,使猪肉达到肥而不腻的口感。

苏东坡与红烧肉——飞升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这首诗是苏东坡再贬为黄州时所作,当地百姓有过节吃红烧肉的传统,为此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下了《猪肉颂》一诗。这首诗体现出了苏东坡烹饪红烧肉的秘诀:文火慢炖,也是当今烹饪红烧肉的秘诀。好一句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道出了苏东坡被贬后的不满,心怀大志,心系民族却不被认可的无奈之情。

明清时期的红烧肉——淬炼

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全以火候为主。谚云:“紧火粥,慢火肉。”至哉言乎!--《随园食单》

译文:炖肉有的用甜酱,有的用酱油,有的干脆酱油、甜酱一点都不用。每一斤肉,需用三钱盐,加上不掺水的酒来煨;也有用水的,但必须熬干水汽。三种烧法做出来的红烧肉都红如琥珀,不可以用糖来炒色。红烧肉起锅早了颜色发黄,适当时起锅便发红,过迟红色会变紫,而且瘦肉变硬。老是揭锅盖,就会走油而失味,因为味都融在油汤中。肉应切成方块,以软烂到不见棱角为止,上口以瘦肉都融化最好。这些东西全靠火候。谚语说:“紧火粥,慢火肉。”真是至理名言。



可见在明清时期,红烧肉的做法得到了完善,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不断改进,一步步淬炼出红烧肉的做法的精华。

这就是红烧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了,在这里小编总结一句红烧肉烹饪的诀窍:文火慢炖

各位小伙伴想不想马上来上一碗红烧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