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要从汉代与匈奴的关系说起。匈奴是活动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好杀伐抢掠,经常侵扰汉朝北部地区。汉初因为经历了秦朝的暴政,秦末的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国库空虚,所以对待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种政策在当时看来并不十分光彩,因为在汉朝人眼中,匈奴是蛮夷落后之族,将汉室公主嫁与他们带有屈辱性。到西汉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史记》中这样记载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状况:“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良好的物质条件为汉武帝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图
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当得知大月氏被匈奴打得被迫迁徙,家破人亡时,汉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当张骞千辛万苦来到大月氏,才发现大月氏人已经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不愿再次卷入战争。张骞出使西域的军事目的就这样破灭了,但是他这次将沿途地区的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开创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到汉代汉宣帝时期,又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管辖,保障了西域地区的交通往来。
这一时期也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仍以陆上为主。可以看出,汉代中国的对外政策还是相对开放的。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最为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当时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鼓励中外交流。唐太宗与武则天时期,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朝长安西市图
唐代的对外交往路线是海陆并举。为了加强同海外贸易的进行,唐朝专门设置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的长安是名闻世界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各国来唐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来华外国人可以在长安居住,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入朝为官。这大大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日本曾19次派遣大规模的遣唐使团来唐学习。唐玄宗时期,日本更是多次邀请中国高僧赴日弘扬佛法。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但都失败告终。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本身是医药学家,佛学者。他到达日本后已经失明,但是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始祖。此外,鉴真东渡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建筑等文化。
玄奘西行路线图
唐朝的对外交流是双向的,除了外国来华交流,中国人也主动向外国学习。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向天竺求取真经。回国后将经文保存于大雁塔,定期讲经说法,还将自己的沿途见闻口述,由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这本著作成为了研究沿途国家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
至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繁盛。宋代北方有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西夏,所以路上丝绸之路受阻,更加注重海上交通。这一时期中国瓷器制作更加精良,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之为海上陶瓷之路。宋朝的海上交通要到到达的范围更广,最远能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在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路线数量也更多。宋元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此外,宋元时期的造船业也非常发达,居世界首位。
明朝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堪称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贸易为主,所以并没产生像后来新航路开辟那样的重要影响。仅仅是作为友好交往的一种手段。后来由于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停止。
元末明初,日本中下级武士侵犯中国东南海防,称为倭寇。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料记载日本人将中国小婴孩插在树杈上,用烫水浇,听着孩子嗷嗷大哭而拍手大笑。或是将孕妇剖腹,猜男女。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结合东南沿海地形,研究海陆作战,组成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最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明清之际,郑成功赶跑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由此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了反侵略色彩。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期,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开始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等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清朝前期我国进入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清朝皇帝有感于中国物产丰富,不必与外国交换,遂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口通商。由此,中国的对外交往经历了开放到闭关自守的过程。闭关锁国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更多的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盛世下的危机愈发明显,最终,1840年,中国被西方工业文明的船坚炮利打开国门。那又是另一个被动开放的过程了。
纵观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我们能够看出,开放能够让国家更加强大,闭关自守让人落后。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一个人亦是如此。只有包容开放,扩展眼界,才能够知不足,补不足,才能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