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杜鹃鸟常彻夜啼鸣,叫声凄厉。传说,它鲜红色的口腔和舌头,是悲鸣到咯血染成的。之后那滴滴鲜血落地,朵朵成花。于是,唐朝成彦雄有诗云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杜鹃花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杜鹃啼血”的主角——化为杜鹃鸟的望帝。他是周朝末年蜀地(今四川地区)的国君,名为杜宇,望帝。他为人宽厚,爱民如子,擅长于带领他的子民发展农业生产,且成效显著。于是,蜀地日渐富足,他自然也深受人民的爱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蜀地连遭遇水患,让他一筹莫展。至此,鳖灵登场,他找到望帝声称自己可治水患,很快他的能力也得到了证实。望帝大喜过望,他决定将王位禅让鳖灵,因为爱民至深的他知道,如今鳖灵才是更适合带领人民往前走的人。从此后,鳖灵成丛帝,望帝西山退隐。

至于,归隐后的望帝为何化而为杜鹃鸟,传说太多了,咱们主要来说说最重要的两个版本。

杜鹃鸟又称子规鸟、杜宇鸟,俗称布谷鸟

一说,丛帝登上王位后,很快居功自满,独断专行,不顾百姓生计。西山的望帝听后,决定回蜀地劝谏。然而,丛帝担心,望帝会借着在百姓中的声望重返帝位,于是封锁城门。望帝无奈,只得返回山西。不过,望帝终究是放不下的,你的城门能阻止我走进去,却不能阻止我飞进去。他化成了杜鹃鸟,飞过重重宫闱,用日夜不停、声声像“民贵、民贵”的叫声,提醒着丛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所以,古诗文中“杜鹃啼血”的意象常常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有如文天祥在《金陵驿二首》写道:“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又说杜鹃的啼鸣声像“不如归去”,所以杜鹃鸟又叫子规鸟,李白在《蜀道难》中就用了这个说法:“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第二种关于望帝化鸟原因的记载来自于《史书.蜀王本纪》。话说那望帝,归隐西山后,日夜思慕于鳖灵的妻子。这是注定得不到,也无法为外人诉说的情感啊。情深所至,死后化为杜鹃鸟,鸣泣咯血,遥托对心上人的爱意。采用这一传说的诗文中,最著名的要数李商隐的《锦瑟》,其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典故用在此处,精准而传神,也成就了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

千百年过去,杜鹃鸟依旧年年啼鸣,杜鹃花依然会开满山坡,只不过传说中的望帝也好,鳖灵也罢似乎早已远去。“杜鹃啼血”却成为成语留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杜鹃啼血”常用来形容哀痛至极。至此,我们不妨引用沈从文《水云》中的一句话“精卫填海,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