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中轴线上的建筑堂、室颇显尊贵,由萧墙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尊贵客人的地方。

“分庭抗礼”说的就是古代室主相见,分别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抗礼”又为“亢礼”,是长揖不拜、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干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通“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分庭抗礼”由句中的“分庭伉礼”演变而来。

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在阅读书籍,而孔子则独自弹奏琴曲。当他演奏完一首曲子时,一艘小船停在了河岸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渔夫走上了河岸的另一端,静静地倾听着孔子的琴声。

孔子弹完了曲子,老渔夫招手叫住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和子路,问道:“那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呢?”

子路高声回答:“他就是我们的老师,鲁国的君子孔子!”

子贡补充道:“他是以忠信、仁义而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老渔夫微笑着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他话音刚落,转身向河岸走去。

子贡急忙把老渔夫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立刻放下琴,猛地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老人是圣人啊,快去追他!”

孔子像

孔子快步走到了河边,老渔夫正要划船离开,孔子恭敬地向他行了两个礼,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说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老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真正的道理在于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打动人心。因此,强行哭泣虽然悲伤,但并不会引起同情;强行发怒虽然严厉,但并不会产生威严;强行亲昵虽然笑脸相迎,但并不一定会获得和谐。真正的悲哀是无声无息的,真正的愤怒是无需言语的,真正的亲密是无需笑语的。真正的内心感受会表现在外在的神态中,因此真实是非常珍贵的。在人际交往中,真心侍奉亲人就是孝顺,真心侍奉君主就是忠诚,饮酒时就可以感到欢乐,处于丧期时就可以感到悲哀。”

孔子一边听一边点头。最后,孔子谦虚地对老渔夫说:“能够遇见您真是我的幸运。我意做您的学生,向您请教。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老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裡,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去。这时,颜湍已经把车子拉了过来,子路递给孔子车上的带子,但孔子却全然不顾,一直凝视着老渔夫的船影,直到船影消失不见,才快快不乐地上了车离开。

子贡像

子路对孔子的异常行为感到不解,好奇地追问:“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但还没见过像老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算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会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老渔夫撑着船筒,漫不经心地站在那里,而您却如此恭敬,弯腰鞠躬,先行致敬,然后才说话,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觉得您的举动很奇怪:对一个卑微的渔夫,您为什么会如此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感到不高兴,扶着车木,叹了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陋的心思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遇到年长者不尊敬是不礼貌的,遇到贤者不尊敬是不仁的,不仁不爱是造成福患的根源。今天那位老渔夫是个明白道理的贤者,我怎么能不恭敬他呢?”

后来,人们从子路“万乘之主,干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通“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这句话中,引申出“分庭抗礼”这个成语。

子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