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一部好的经典著作可以影响一个时代,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给人以启迪。《简·爱》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读过它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被小说中的人物所吸引,直至今日,它也仍然保持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创作的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豆瓣评分8.7分。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父母早逝,从小被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欺凌。后经推荐进了一所慈善学校,用坚强的意志力面对磨难完成了学业,最终遇到男主人公桑菲尔德,并与之相爱相守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贫穷卑微却自尊自爱、追求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来,主人公简·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里独立反抗的成分都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但我在反复读这部作品时,在字里行间,亦看到了简·爱在抗争之下妥协的一面。可以说,这个寄托了很多女性希望的主人公性格中是有很多矛盾点的。

本文,我将结合具体小说情节,对主人公简·爱性格中的独立反抗意识和妥协性做出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这种矛盾性格形成的原因,旨在让读者更准确的把握小说主旨,体会时代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一、简·爱的抗争是对不公命运和不幸生活的拒绝

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生活、爱情、社会等采取了独立抗争、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简·爱是个不甘心忍受社会的压迫、别人的欺凌、无惧无畏敢于追求自己幸福、敢于对权威说"不"的女性。简·爱的独立抗争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变得更坚强

简·爱父母因伤寒去世后就被寄养在舅父母家,舅父去世后,舅母和几个孩子对她的歧视和虐待就没有断过。面对经常无故找事欺负她的表哥约翰,简·爱丝毫没有退让,对舅妈无故的指责也是以牙还牙,即使最终的结果免不了又被关进又冷又怕的红屋子,但她还是要表达内心的愤怒和反抗。

后来在被送进劳渥德寄宿学校后,简·爱和好朋友海伦的对话和行为又一次很明显的体现出了她对学校制度以及宗教的反抗情绪。在海伦被体罚时,她愤愤地说出想要把鞭子拿过来折断的想法。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女性的地位使得大多女性都习惯了妥协,就好像中国古代的“三纲”。女人从来都是男人、是宗教的附属品,因而简·爱的做法看起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他敢与身为男孩的约翰正面抗争,敢与身为长辈的舅妈直接抗争,并且敢对学校的惩罚说“不”,这些行为都会让被触犯的阶层感到愤怒,在她们的眼里,这样一个挑战权威的女人只配得到更深的惩罚。

就如同现在的社会,我们当下很多人也是一样,更多的时候人们会选择从众,另类的人即使是在争取自己的权益看起来似乎也格格不入,成了大家眼里的怪人。但简·爱的可贵之处也在于她意识到了妥协的苍白,就像一句话说的:妥协才是对敌人最大的纵容,她不愿意像好朋友海伦一样善良的任人宰割,那么命运越是对她摧残,她就越要反抗,越是不幸,她越要凭借着所能利用上的一切资源,努力与这个世界抗争,女人也有自由和追求的权利。

2.如果爱不是真诚和唯一,那么不要也罢

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以后,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相知相爱中,对于爱情,她亦要与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抗争到底。在与罗切斯特先生婚礼时,被告知男主人的妻子还在,她痛彻心扉。即使她很爱他,即使男主人用尽一切办法向她表达了绝对的爱慕和期望她别走的意愿,但是简·爱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离开。在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先生时,几乎是身无分文的。在这之前她断然拒绝了罗切斯特要把财产赠与她一半的提议,而她在任何时候都要求自己必须靠自己的工作去获取经济来源。

如果给一般的穷人家的女孩,能得到一个如此高贵又多金的人垂青,大概早已受宠若惊了。一个这样的机会便如同上天的馈赠,遇此一人,便可免一生奔波,做情人又如何?没名分又如何?可骄傲如简·爱,她的要爱情,无关于金钱和地位。因为在她的心里,做情人是绝对不被自己允许的,比起留下来享受充裕富足的生活,她倒宁愿一贫如洗地去流浪。

这让我想起来舒婷对爱的定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爱情中一种绝对的平等和尊重,不依附不攀缘,这样的爱才持久而充满魅力。所以,即使要失去唾手可得的一切,简·爱也要与这不公的命运抗争到底。

正是简·爱的这种独立的信念和行动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赢得了贵族罗切斯特的爱,也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社会中的人们,灵魂得到净化。

二、简·爱的妥协是在无奈现实下的节节溃退,但不失为一种“英雄主义”

在很多事情上,简·爱的思想和行为都与身边的其她女性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这是她性格中独有的抗争和独立,但是仔细的去品读小说细节,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在这种独立抗争之下,简·爱性格中的妥协性和渗透在她生活的各个阶段。

1.如果别无选择,那就跟你走吧,即使我不爱你

小说中,简·爱因得知罗切斯特妻子还在时绝望离去,差点死去,最后得到了圣约翰一家的救助。在长时间相处中,圣约翰也爱上了这个虽然瘦小不美丽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女人。可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自私的以传教士名义的占有,他要这个"温顺、勤奋、无私、忠实、坚贞、文雅"的女人和他一起去传教,以宗教的名义剥夺她的自由。

简·爱怎会不知,所以一开始,她勇敢而坚决的反抗,她对这样虚假的感情感到可耻。但在圣约翰的巧舌如簧下,或者说在宗教的压力之下,简·爱也一步步妥协了。从最开始的坚决反抗到答应一起去传教,但以妹妹的身份,坚决不结婚,再到最后徒劳的放弃挣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简·爱此时的心理描写:

我的拒绝被遗忘了——我的畏惧被克服了——我的抗争已经无力了。不可能的事——也就是我跟圣约翰的结婚——很快变成可能的事了。一切在刹那之间完全改变了。宗教在召唤——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画卷般收了起来——死亡的大门敞开了,显示出了门那一边的永生,令人觉得,好像为了那一边的平安幸福,这儿的一切都可以立刻牺牲。

如果说简·爱是坚决的在与命运抗争,这一段便是完全与之对立的了。简·爱最终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之前那个和表弟打架,和舅妈争吵,和罗切斯特对抗的简·爱,在这一刻,更多的给人一种"无奈、无力、算了、就这样吧"的感觉。就好像一个身披铠甲的女战士一直在与整个世界战斗,但现在,她疲惫了,不想再抗争了,即使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看到这节结束,和很多读者一样,我们的心被简·爱紧紧的牵着,我们生怕她真的就这样屈服于现实和宗教的压力,就这样跟着圣约翰走了,我们担心真的如她所说“畏惧被克服,抗争已无力”,那样的话,独立抗争的简·爱,在我们心里似乎也坍塌了。

当然,如果没有最后想在离开前再回去看看罗切斯特先生,大概故事就会是一个悲凉的结局了。可如果再反过来思考,当初离开时,简·爱便在心里打定了再不相见的主意,最后又忍不住返回,看到在大火中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又决定从此与之厮守。从感情角度去看,简·爱是在勇敢的追求了她的幸福,但是倘若她回来并不是这样一幅情景,倘若男主人的疯妻子伯莎还在,她又该怎么办呢?这又算不算对心里爱情的一种妥协呢?

2.一个女人再独立的女人也终会被爱她的男人所“驯服”

简·爱的独立和妥协是相互共存的。她一方面在抗争一方面又需要去依靠。在小说中,好几处写到罗切斯特的外貌和体型特征,比如说眉毛浓黑、胸膛很宽,这些也反映出了简·爱心中对于男性的崇拜。

除此之外,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称呼几乎频繁的使用"男主人",这从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在简·爱的心中,依然摆脱不了地位的限制,也许这永远是她心中的一道坎。因此,也许小说的最后,让简·爱拥有遗产,而罗切斯特失去一切又失明,这对于简·爱来讲或许是压抑心灵的一种释放,终于能和挚爱的人平等了,这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表面上的简·爱虽然一度体现出来的是独立和抗争,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传统上需要男人、需要依靠的小女人。在罗切斯特先生假意与富家小姐订婚了时,她便从内心感觉到了强烈的心痛和失落。在简·爱探亲回来再见罗切斯特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谢谢你,罗切斯特先生,你对我这么好。我又回到你这儿来非常高兴,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

和任何一个普通女人一样,简·爱也会为爱而痛、为爱而卑,她也需要一个宽大的怀抱,即使再独立的女性,似乎也会在爱她的人面前缴械投降。

再来看看我们的身边,像简·爱一样的人又有多少?心里藏着诗和远方,但眼下也有一地鸡毛的苟且。可我并不觉得简·爱的妥协是一种懦弱,相反,更像一种“英雄主义”。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需要适时的妥协,一个活的无所畏惧、不管不顾、随性而为的人反倒会让人害怕。独立与妥协并存,正如温柔与坚韧同在,在一个人时勇敢坚强,在有所依靠时适时停靠,这是女人最可爱的样子。

三、简·爱独立与妥协的矛盾性格背后是不可抗的现实因素

简·爱性格中的独立性与妥协性是相依相存的,但读者也完全可以并且乐于接受这种矛盾的存在。如果是稍加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一切是完全合理的存在。

1.平凡外表下蕴藏着超脱的力量

首先,简·爱是非常平凡又不幸的,小说中的简·爱并不是童话故事中那流落凡间的灰姑娘,像大多数的普通女性一样,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矮小、瘦弱、贫穷,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庸,激发起了她内心的不甘,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桑菲尔德的爱和广大读者的喜欢。

其次,简·爱一生的遭遇可谓是非常不幸了。童年时被舅妈及表哥欺负,给她的心里播下了反抗的种子。后来在慈善学校的遭遇,她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满。总之,长期的寄人篱下的生活让简·爱身心备受摧残。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海伦是属于沉默的那一类,简·爱就是爆发的代表,这种爆发体现在她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2.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主流导致简·爱的妥协性成为必然

《简·爱》这部小说写于1847年秋天,故事发生在19世纪。当时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是英国妇女的地位相对于男性依然很低,社会对女性的普遍要求就是去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主要职责就是对内照顾好家庭。再加上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的普遍观念是: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因此,追求自由、工作可以说是违背当时社会的主流,并违背了身为女性的正当气质,会受到男性以及社会的强烈抨击。

而夏洛蒂·勃朗特是以柯勒·贝尔这样一个中性化的笔名发表的,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制,很多女性习惯了去压抑自己的思想,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甘愿压制自己去为男性服务。

《简·爱》正是勃朗特的一部半自传体,她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几个姐妹都因病去世,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也曾做过家庭教师。因此简·爱性格中的很大程度都是勃朗特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灵的挣扎。

夏洛蒂姐妹借《简·爱》想去表达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但免不了也会受时代的影响,这样的反抗必然不会是彻底的。


结语:

简·爱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但她也在努力以一己之力抵抗时代和生活的不公,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纯洁和善良,最终赢得自己的幸福,在这其中,也体现出了简·爱对于男权的崇拜和妥协。简·爱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简·爱身上所投射的,不仅仅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更是千千万万个当时社会之下诸多普通女子,我们也正是这千千万万中之一。

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夏洛蒂·勃朗特

这世上总是平凡多于优越,但平凡也往往会创造卓越。也许有时候,越是平庸的人,心里的毅力也越强,为了赢得独立与尊重,她们会更坚定自己的目标,坚定的前进。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像简·爱一样,勇敢地活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