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改名陶潜,世称靖节先生,亦称五柳先生。20岁为官,40岁隐居,写下反映田园生后的《归园田居》5首,元亮井的典故与第4首有关: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诗中开头坦言自己辞官归隐许久了,重新返回山林享受欢愉,带着子侄们前往荒野找寻故居,故居如今是什么模样呢?“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眼前是井和灶遗留的痕迹,院子里的桑竹尚残存着枯枝朽木。

陶渊明去问邻居的打柴人,原来住在这里的人都去哪儿了?打柴人说,都过世了,也没留下什么后代。原来已经离开三十年了,人生在世如虚幻,最终都将归于空无。陶渊明参破了盛则有衰,生而有死这个无法避免的自然法则,于平淡之中得到的了悟。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春日踏青时写了首《二月二日》,颈联提到“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这便是元亮井最早的出处。

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

他说过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漂泊半生宦海浮沉,皆是微末小官幕僚,在咏蝉诗中更是坦言“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追忆陶渊明老屋旧井,实则表明自身连归隐山林、躬耕田野的物质条件都没攒下,四海漂泊羁旅尘世,相隔田园生活万里无法企及。

陶渊明旧居的井已然废弃,荒草丛生。李商隐感怀这口元亮井,恰恰说明了自身的穷困潦倒,与其说稀罕那口井,不如说稀罕那样远离世俗烦恼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做不到,心中越发苦闷。

李商隐因为卷入牛李之争,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享年55岁。

陶渊明归隐后过了20多年的悠闲生活,成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对唐宋王维、孟浩然、苏东坡等诗人文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