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繁昌窑创建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一个以烧制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并曾经为南唐宫廷烧制过贡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龙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龙窑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主要为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发现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繁昌窑”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繁昌窑正式发掘。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共发掘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发掘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


繁昌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专烧青白瓷的窑址,遗址规模大,且时代较早,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型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繁昌青白瓷的工艺特点


繁昌窑属青白瓷窑系,产品釉呈半透明、晶莹,它微微带一点青的影子,所以它是白中泛青,有如冰似玉这种感觉。


繁昌窑的制瓷技术是进行了革新,它改变了制瓷胎泥的性能,即由一种原料改用两种粘土原料,开创了二元原料配制的方法,这是五代时期繁昌窑在制瓷工艺上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它标志着我国烧瓷工艺由此跨入改造天然粘土原料制坯的大门,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研究南方古代窑业史和青白瓷的烧造工艺有着重要价值。



繁昌青白瓷的工艺造型

繁昌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繁昌窑的产品主要造型特点,胎质相对的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 器有简单刻花、印花,朴素无华。如碗、碟的造型普遍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具有地方风格。


青白瓷花口碟碗


繁昌窑的托盏,从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荷花形托盏、莲蓬形托盏、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青白瓷托盏


繁昌窑的盒有镜盒和粉盒二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二种,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纽青白泛翠。小粉盒种类很多,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青白瓷粉盒


繁昌窑的执壶分二种,二系盘口壶,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这种样式的壶是繁昌窑的典型代表作品。


青白瓷刻花执壶


1962年繁昌窑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繁昌窑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昌的青白瓷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