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场所是私塾,在私塾中教学的老师往往被尊称作先生。那么在古代私塾里的学生又被叫做什么呢?学生之间又是怎么互相称呼的呢?
一、私塾的老师为何被尊称作先生
《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在古代,这个词主要是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
韩愈的《师说》中有句很有名的话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什么是“师”的,“闻道有先后”,“先生”的总比“后生”早知道道理,所以“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士相见礼》注:“先生,致仕者也”,即离退干部,他人在见他面时,称其为先生。《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候,先生的用法已经被扩大到有学问的长者,其后,这一用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如今,先生一词的意义变化较大,原来的内涵已经被老师替代。
除了有学问的长者被称为先生以外,先生最大量地被用在教私塾的老师的称呼上,虽然,教书老师不一定道高德望,但相对于被教授的学童来讲,还是学问与资格有余。
二、古代私塾里的学生又称什么呢
古代私塾则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学生”、“徒弟”。入学的小孩子则称做他的学生,与年龄无关,只要在读私塾,统一被称为学生。
古时候“生”字代表读书人,刚入学的只能称做蒙童,经过一级级的考试,可以成为童生、监生、举人。并取得功名,但如果见曾经的先生,还是谦虚称为自己是学生。
还有各级政府主办的学校,不定时的有学生在内学习,这些都称做“学生”,意思是在学习中的读书人。读书人这个称呼,不但说明身份,而且象征地位。
学生想要在老师面前进行前程,可以自称“学生我”或者是小徒等。学生的地位高低,在先生面前永远要保持低调,谦虚的姿态。这也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处。
古代私塾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自称“学生”、“学儿”,对长辈自称“晚生”,对同学自称“鄙生”、“敝人”,在平时自称“不才”、“在下”。
另外,先生还可以称自己的学生为门生,是汉语词汇泛指学生与弟子。也可以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甚至依附名势者,也自称门生。
三、古代私塾的学生是怎么互相称呼
古代的读书人取得功名后的联谊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将来一种重要的关系纽带,对于秀才没有拔贡的,每三年还要在县里进行考试,这也是交友和交流的机会。
最早的同学的来源是指同一个府学出来的,也就是在县里共同考试,而同一个私塾认同一个教书先生称作同窗,但是目前同学和同窗的含义变成同义词了。
同窗这个称呼来源于旧式私塾的艰苦条件。由于私塾的条件差,房中仅有一扇窗户,光线不好,于是学生们都会一起凑在窗前借取光明学习,于是久而久之同窗好友因此得名。
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同砚的称呼与同窗类似,是因为多名学生共同使用一方砚台得名。其他类似的称呼还有同年、同门、同塾、同堂、塾友、同师、砚席等。古代也有同学的称呼。
其实在古代就有了“学生”的这一叫法,只是不像现在这般主流。在古代私塾学生之间多以名字或者如下的称位互相称呼。
总之,在古代私塾学习的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特别注重传统礼仪学习,从同学之间的称呼、对老师的尊称,以及自己的谦称,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礼仪的价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