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帮助秦国实现大一统,韩非子还成为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而且荀子还提出了“法后王”,“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等思想,同时也非常赞赏秦国的“依法治国,富国强兵”策略。更重要的是,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重要思想,因此需要礼仪法度来约束人的行为,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这为后来法家思想“以法治国”的理念打下了思想基础。当然,荀子思想还并没有以“法”为核心,依然是以儒家思想内核“仁和礼”为核心。
总之,在荀子思想中,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尤其是在伦理道德和治国思想上。当然主流还是依然将荀子归为儒家学派。不过,在后世,荀子的思想,并没有尊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在宋代还出现了“灭荀”的风潮,在宋明的理学和心学中,也鲜有人赞扬荀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内核,兼具法家精神,这让荀子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气质。如果说孟子是儒家理想主义代表,那么荀子就是儒家现实主义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思想主张说起。孟子和荀子同样都是生活在战国时期,不同的是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而荀子在战国末期。在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年代,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的仁政治国理念,显然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孟子虽然周游列国,但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重视。
而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则不同,他提出了与孟子完全不同的“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导“礼法兼治”,在“礼”的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以法治国”有点类似。所以,我们可以说,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荀子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好了,简单介绍了荀子的思想,在具体展开荀子思想之前,我们还是照例来介绍一下荀子的生平。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荀卿”。和其他儒学家一样,荀子也曾游历各国,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
他十五岁就游学到齐国,成为齐威、宣王时代开设的“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政,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所谓兰陵令,相当于国家图书管的馆长,汉代称为兰台令史。后来,春申君被害,他被解雇回家,于大约公元前238年,逝于楚国兰陵。
值得一提的是,从春秋到战国,从没有一个当世大儒愿意去秦国传教布道。孔子和孟子都没有去过秦国,在春秋时期,秦国也只是一个西陲的中流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弃礼从法”的秦国虽坐拥“虎狼之师”威震六国,但也成了六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各国都对秦国的“弃礼从法”并不认同,也看不起秦国。但荀子不同于孔孟,他不仅主张“隆礼重法”,更重要他主张是“法后王”,“法后王”的意思是,当时君王以法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以法治国的先驱,所以某种程度来说,荀子是汉代法儒思想的奠基人。
荀子是先秦时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他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不再将“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对信仰鬼神。主张“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有迹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即可。
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天地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认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知天”,而荀子则正好相反,认为唯有圣人可以不求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关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性恶论是最著名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就是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养。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
荀子的另外一个思想贡献,在于他对道德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必然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
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从“自然的”和“人为的”论述道德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的。至于父子之情,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因此荀子从人的欲望,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荀子所著的《荀子》一书是他的唯一著作,全书共32篇。该书一方面总结了当时学术界的百家思想,另外也提出了荀子自己的思想主张。包括他的教育观、政治观,伦理道德观等等,是儒学思想经典,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