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后,刘邦既用郡县制来治理国家,又将诸侯王分封到各地建国,而这种特殊的治理模式在历史上被称为"郡国并行制"。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显得非常矛盾,其实这也是刘邦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秦末纷争留下的积弊只能通过分封来协调,其次也是因为刘邦吸取了秦朝治理天下失败的教训,他发现一味实行"郡县制"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很容易导致地方不稳从而产生动乱。为此,只有辅以"分封制"才可以在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

汉高祖刘邦

秦朝郡县制效果并不理想

秦统一六国后,如何治理广袤的土地成为了朝廷的主要课题。丞相王绾等人提议朝廷应该效仿周代的分封制,册立诸位皇子为王爵来统治各个地区,这项建议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可是,时任廷尉的李斯却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周朝正是毁在了分封制上。虽然诸侯都是王室的亲戚,但是数代以后亲属关系就会疏远,甚至互相之间会因为利益矛盾而变得形同仇敌。当年,周朝王室日渐衰落之际,各地诸侯纷纷逾矩越权导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正是在长达数百年的贵族战争中,周朝最终走向了覆灭。

李斯

李斯紧接着建议朝廷应该采用郡县制来治理国家,即通过郡与县两级单位组成地方行政机构。李斯的话鞭辟入里,秦始皇嬴政听后如醍醐灌顶,自己好不容易才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当然不能再制造出一堆国家为自己的子孙树敌。朝廷使用郡县制就可以加强中央集权,避免秦朝重蹈周王室的覆辙。于是嬴政欣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刻将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最终全国分出了三十六个郡,郡县制正式取代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郡县制看似完美规避了可能出现的诸侯乱国的情况,可是它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说郡县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秦朝时交通不方便,许多道路尚未开辟建设,所以无论是朝廷向地方传达政令,还是地方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这个过程都非常艰难。地方长官没有诸侯王的权位,因为缺少决策权,这导致常常误事。

另一方面,秦朝贸然实行郡县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无力压制反叛势力。分封制中的诸侯们有执掌重兵的大权,但是在郡县制的约束下,地方长官们没有多少军队可以指挥。秦朝刚刚统一天下不久,对各地的统治基础还很薄弱,秦始皇也尚未彻底根除六国遗老的影响力。由此来看,秦朝的地方长官可谓既无军力又无威信,不仅很难控制基层,还要时刻担心六国残余势力作乱。正因如此,秦始皇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巡游各地,向关东六国残余势力炫耀武力,实际上也是为了震慑六国余孽,当然秦始皇频繁出巡所带来的财政负担也是巨大的。

秦始皇嬴政画像

秦朝一味推行郡县制,也导致朝廷缺少藩王的拱卫。秦末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义军们起事没有几年便成功推翻秦朝。从中不难发现,整个秦末战争中有不少朝廷委任的地方长官宣布独立,继而顺势投靠义军共讨秦国,可是却没有出现过秦朝宗室站出来保卫朝廷。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状况也与制度有莫大的关系。秦朝因为没有采用分封制,导致宗室几乎没有军权,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们对皇室的忠诚度肯定远远不如宗室子弟。秦朝的骤然灭亡也有一方面原因在于缺少诸侯王的拱卫。由此来看,秦朝采用郡县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衍生了许多弊端。这些弊端极大影响了秦朝政府的稳定运行,甚至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末大乱后各地再兴封邦建国

秦始皇的统治风格素来以残酷、苛暴著称,他在位期间屡屡大兴徭役。秦始皇病逝后,他的幼子胡亥继承皇位,史称"秦二世"。胡亥在苛暴方面比起秦始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百姓惧于服役,于是索性选择落草为寇,史书称当时的社会"群盗满山"。可见整个秦朝社会就是个火药桶,只差一根点燃它的火柴。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彻底点燃了这个火药桶。他们的行动迅速得到了全国的响应,从而掀起整个社会的反秦浪潮。在反秦战争中,不少势力建立起了独立的国家,比如陈胜建立了张楚,陈胜部将武臣在攻打河北时顺势建立了赵国,还有魏王魏咎、楚怀王熊心等等。义军联盟成功灭秦后,身为盟主的项羽也不得不承认各路诸侯王的独立地位。项羽也利用分封的形式确立了诸侯王的封地以及合法性,各路诸侯王满载而归。诸侯们割据一方图谋争霸,此时中国的形势俨然回到了东周时期。

项羽电视剧照

即便日后刘邦兴兵灭了诸侯里实力最强的西楚国,却也要无奈地承认其他诸侯王的合法地位。毕竟刘邦实际上只是诸侯王联盟的领袖,与"霸王"没有本质区别。其他诸侯国在当时保持着强大的独立性,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刘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铲除。

许多人认为郡县制是历史潮流,分封制是时人眼中的糟粕,注定要被淘汰,其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当时很多豪强和功臣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甚至还一心想着封邦建国。陈胜麾下大将武臣,独自率兵攻占赵国旧地后,便开始经营称王建国运动,为坐上赵王宝座甚至不惜与陈胜反目。再比如汉国大将韩信,在攻略齐地以后也以要挟的方式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当时一心想要封邦建国的豪强并不在少数。

韩信电视剧照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政客们并不认为分封制是糟粕,相反他们很热衷于追逐封邦建国的理想。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当然不可能逆势而行与天下为敌,所以刘邦只能选择与诸侯王妥协,这也是汉朝初期刘邦选择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之一。

翻版的"郡县制"

刘邦也深知异姓诸侯王是巨大的隐患,自从他消灭项羽后,便一直致力于铲除异姓诸侯王。刘邦先用阴谋手段擒住了势力最大的楚王韩信,数年之后又派遣精兵突袭梁王彭越。两位实力最强的诸侯王相继被消灭,这令淮南王英布十分不安。英布索性拥众背叛刘邦,于是刘邦亲率精兵征讨淮南国,最终刘邦顺利平定英布之乱,但是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好在刘邦已经基本铲除了所有的异姓诸侯王,为子孙铺好了道路。在临终前,刘邦杀白马立誓,订下"白马之盟",下诏明确规定"非刘氏不能王",否则"天下共击之"。

汉朝初期与秦朝一样面临着交通不便、统治基础薄弱等问题。刘邦吸取了秦朝治理失败的经验,认为社会仍需要分封制。因此刘邦只是取缔了异姓诸侯王,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刘氏政权被异姓颠覆。刘邦仍然册封宗室子弟成为诸侯王来帮助朝廷治理地方,这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

宗室诸侯王对于皇帝来说有利也有弊。郡国并行模式运作数十年后,各地诸侯王逐渐势大,甚至有些诸侯王开始违背礼制,不再亲自朝觐皇帝,这令朝廷十分忧虑。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进谏请求皇帝下诏削藩。汉景帝也深感宗室诸侯王影响到了中央政权,于是同意了晁错的谏言。朝廷开始不断巧立名目来削减诸侯王的封地,这让各地诸侯王十分不满。后来,朝廷下诏削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封地成为了导火索,吴王刘濞立刻联络胶西王刘昂、楚王刘戊等人共同谋反,七王之乱拉开大幕。

汉景帝刘启

七王联军攻向首都长安的同时,也喊起了"清君侧"的口号,慌张的汉景帝竟真的诛杀晁错。可是,晁错的死并没有换来"七王"退军,汉景帝只好放弃幻想,开始尽力抵抗叛军。刘氏宗室中不仅仅有以吴王刘濞为代表的反叛者,也有以梁王刘武为代表的保皇派,七王之乱将宗室诸侯王的利处与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七王"中声势最为浩大的吴楚联军被刘武阻挡在梁国前进不得,七王叛军遗憾错失战机,朝廷最终大获全胜。"七王"的战败在客观上让宗室诸侯王的实力锐减,汉景帝得以进一步推行削藩政策,他把除了楚国外其他六位叛王的国家全部废除,收归中央所有。

不过,汉景帝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诸侯王势力庞大的问题,直到汉武帝执政以后,这个问题才真正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主张,许多王国宗室的支庶被朝廷分封为列侯。一些大国被一分再分,竟变成了小国,于是渐渐失去了对朝廷的威胁。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监管力度,几乎架空了诸侯王的权力。诸侯国的执政者再也不是国王,而是变成了国相。国相则由朝廷直接委派,脱离了诸侯王的控制。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之所以能架空诸侯王的权力,主要是因为汉朝已统治中国近百年,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统治基础,与汉初时期的状况已经大不相同,朝廷不再迫切需要诸侯王治理地方。另一方面是因为汉景帝时期的战争对诸侯王造成了巨大创伤,再加上汉景帝推行的强有力的削藩政策,这也为汉武帝架空诸侯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自汉武帝后,汉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郡国并行制"实际上也变成了翻版的"郡县制"。

小结

刘邦选择郡国并行制来治理国家,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支持汉朝实施郡县制。随着形势日渐稳定,汉朝皇帝也开始逐步削弱诸侯的权利,直到汉武帝时期彻底架空诸侯王,而最初的"郡国并行制"也变成了翻版的"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