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陈去病.mp35:50来自姑苏好时光


说起南社,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风云动荡的上世纪初,南社的名气毫不亚于黄埔军校,南社虽是一个文学团体,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南社也开展了诸多革命活动。

“集中了当时的时代歌手”的南社,更是不断以诗文宣传革命,被时人称为“革命宣传部”。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南社的创始人之一——苏州人陈去病



陈去病在南社中实际上充当盟主地位指挥一切。许多反清志士大都是南社社员,如柳亚子、黄兴、宋教仁、陈其美、于右任、叶楚伧等。

南社掌握了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宣传革命,与同盟会相犄角”,成为那个年代举足轻重的自媒体大V,对此陈去病是功不可没的。

作为南社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陈去病在宣传、参与革命上更是不遗余力。武昌起义前,陈去病并没有因为各地起义失败而消沉;武昌起义后,面对汉阳失守,陈去病大呼“沉舟破釜,拼死力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陈去病反对向袁世凯妥协,并参加了二次革命……


《南社丛刻》


陈去病参与编办的报纸刊物


在1981年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会议列出33位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列第20位。他的一生,就是热血革命的一生。

陈去病原名陈庆林,因为他出生于苏州平江路庆林桥旁的一家旅馆,母亲为他取名“庆林”;他的母亲是元末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后裔,知书达理,陈庆林5岁时,母亲便亲授他文字,给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扬善憎恶的基因。

然而,在那个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几人能在安逸中平安地度过一生?后来他毅然改名为“去病”——立志以霍去病为榜样,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青年陈去病


陈去病, 柳亚子两家几代人合影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当时,任《警钟日报》主笔的陈去病,偶然间观看了京剧《瓜种兰因》。这部剧由《波兰衰亡史》改编,以波兰战败求和、割地赔款来影射清政府。对该剧大为欣赏的陈去病,将剧本搬上了《警钟日报》。

在意识到戏剧也可以成为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后,陈去病发起出版了《二十世纪大舞台》,在第一期的《安乐窝》一剧中,他尖锐地讽刺了慈禧,并把慈禧的角色定义为女丑

当时西太后正在庆祝七十寿辰,发表这样的作品有很大的风险,陈去病无疑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二十世纪大舞台》还经常以时事为题材,创作讽刺当局的戏剧。

1912年12月9日秋瑾追悼大会合影。前坐左三孙中山,下站左一陈去病


陈去病是1903年在日本留学时与孙中山相识,1906年加入同盟会,从此以后他就认定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大旗,在孙中山的麾下,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国民革命。

孙中山先生对陈去病情同手足,在浙东考察期间,他为陈去病的母亲题写了“女之师表”,并亲撰了墓碑碑文,表彰陈母的功绩。

陈去病在南京中山王府(时任江苏革命博物馆主任)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使陈去病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更严重的是使陈去病失去了从事政治运动的方向,政治热情也随着消逝

他沉浸于学术研究,沉醉于诗歌文章,直至去世。1933年中秋节后,陈去病在吴江同里逝世,葬于苏州虎丘山冷香阁。

陈去病编著有《吴江松陵文集》、《浩歌堂诗钞》、《巢南文集》、《诗学纲要》


同里古镇陈去病纪念馆


而在陈去病的家乡,人们也从未忘记过这位先贤——1980年,陈去病故居被列入吴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陈去病故居被列入吴江首批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作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去病故居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家乡人缅怀、学习这位先贤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