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为蔡松坡(蔡锷)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诚非过誉也。为国家报恩,为国家效命,不下忠烈之士;宅心仁厚,廉洁自守,不失君子风范。若仅以为将之道而论,则智、信、勇、严之武德,无一德不具,更无一德可责。

这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对廖永湘的评价。

在与蒋百里同时代的湖南军人中,他最推崇两个人:一个是蔡锷,一个是廖耀湘。

为什么蒋百里先生会如此推崇这两人?盛赞他们是湖南军人之第一、第二人呢?

蔡锷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谈及民国史,他必然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曾任四川督军兼省长,是民国时期第一位“云南王”。

蔡锷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少年得志,一生做了两件足以名垂青史的大事:

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护国运动期间积极组织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的护国军起义,为民国建立、再造共和两度立下大功。

在中国历史上,蔡锷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形象十分正面,生前被敬仰,死后被铭记。

蒋百里先生称蔡锷是湖南军人之第一人,先生诚不欺我也。以蔡锷为民国建立、再造共和两度立下大功的功绩,他当得起与蒋百里同时代的湖南军人中的第一人之称。

说到“为蔡松坡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的廖耀湘。

与蔡锷相比,他的知名度则远远不如。这位先后担任过国民党新二十二师师长,新六军军长,第九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名将,对大多数人而言,让人觉得陌生,又感到熟悉,他至今仍站在历史的云雾深处,形象也远不如蔡锷那般清晰。

但单以军事才能而言,廖耀湘的确是与蒋百里同时代的湖南军人中仅次于蔡锷的第二人。

他是当时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法国圣西尔军事专业学院的高材生,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机械化骑兵专业毕业。蒋百里在世时,廖耀湘虽战功不显,地位也与后来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眼光独到、预见能力惊人的他还是看出廖耀湘有着远超同时代湖南军人的军事才能。

蔡锷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率部与外国军队一较高下,因其英年早逝未能实现。

这个未完成的心愿,最终就由他的同乡晚辈廖耀湘替他完成了。

廖耀湘戎马半生,身经百战,打得几乎所有的胜仗,都是在与日寇的浴血奋战中获得的。

抗战初期,他率部作为主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此后又率部转战缅甸,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在异国他乡与日寇血战,先后取得胡康河谷战役、索卡道会战、缅甸反攻战役等大捷,歼灭了曾在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参与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期间,廖耀湘一度率部逼退公认用兵不亚于古之兵仙韩信的林帅,让林帅头痛不已。

“廖将军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君子,他从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近女色,他是一个以国家民族为生命的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这是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在《印缅血战记》中所说的一段话。在那个充斥着贪污腐败、醉生梦死的国民党反动派阵营,廖耀湘能够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足见其自律和自强之心。

论抗日战功,仅凭率新22师远征印缅,歼灭日军第18师团,打通中印公路这条对当时中国而言非常重要的国际运输线这一丰功伟绩,国民党军中就没有多少人能超过廖耀湘。

在抗日战争中,他是少有的被军界、社会同时盛赞的国民党将领,谢冰莹称他是君子,蒋百里称他是蔡锷之下湘军中第一人,刘建章称他是中外名将,杜聿明称他有大将之才。

廖耀湘有此功绩和评价,可见蒋百里的眼光真的很独到,看人也真的很准,他担得起与蒋百里同时代下除蔡锷外湖南军人第一人之称。

今天,就来说被蒋百里先生誉为“蔡松坡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的廖耀湘的传奇的一生。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廖耀湘都有着怎样的经历?被俘后,他又都经历了些什么?

1906年5月16日,廖耀湘出生在湖南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回龙村一个耕读之家,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先生,父亲虽然以务农为生却也粗通文章。

廖耀湘出生后,廖父对他寄予厚望,“耀湘”二字便寄托着他对儿子的殷切期盼,希望儿子能光大门楣、名耀三湘。日后的廖耀湘也的确没有辱没“耀湘”二字。

廖耀湘刚出生时,因其祖父在乡下设馆授徒,廖家的生活也算是小康,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吃穿不愁的,至少没有生活上的忧虑。

祖父在乡下当老师,廖耀湘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5岁就入祖父开设的私塾启蒙,接受文化教育。头脑聪明的廖耀湘,加之又勤奋好学,成绩那自然是十分优异,被誉为神童。

在私塾读书时,廖耀湘就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不管是背书,还是默写,他都要比同龄人快上许多,很是优秀。

14岁那年,廖耀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长沙一所非常有名的中学——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的创办人就是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奠基人之一何炳麟先生,自创校以来,这所中学便是英才辈出,闻名海内外的英才比比皆是,革命英烈、抗日名将、文学大家等数以百计。

能考进这么一所名校,廖耀湘成绩之优异不言而喻,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然而,也就是在这时,廖家的情况开始急转直下,廖耀湘的祖父因年老体衰,无法再设馆授徒,家中的日常用度只得靠其父母终岁劳作勉强支撑,而随着乱世的到来,日子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仅仅只能勉强支撑廖耀湘的学费支出。

对于家中的困境,廖耀湘十分理解且清楚,孝顺、懂事的他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常常枵腹单衣,时刻以“人生不猛进,斯倒退。苟畏难,斯落险”来勉励自己。

廖耀湘成名后,廖耀湘的一个亲戚廖昌仕曾跟廖家晚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年八月,他和廖耀湘结伴而行去城里,途中休息的时候,他无意间打开了廖耀湘的包裹,只见包裹里除了书和毛笔外,只剩下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

看到包裹里的东西后,他很是好奇,毕竟廖耀湘是去城里读书的,一去就几周不回家,包裹里应该会放上一套换洗的衣服,可包裹内却没有裤子,只有一件衣服。

疑惑的他就问廖耀湘,怎么没带裤子?廖耀湘笑着说,我只有一条裤子,就穿在身上。

他又问,那万一你把裤子弄脏了怎么办?廖耀湘听后毫不在意,笑着说道:

“每天睡觉前,我都会去澡堂洗一个澡,顺便把裤子洗干净,然后光着身子睡觉,裤子就放在床架上晾晒。第二天,我会比别人早起半个多小时,穿着半湿的裤子去操场跑步,用自己的体温和跑步带起的风来晒干裤子。”

廖耀湘说这段话时,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悲伤之色,反而很是乐观,显得很是云淡风轻,似乎这样艰苦的生活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样。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廖耀湘的生活虽然很是艰苦,但他自己却很是积极向上,乐观地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生活的“摧残”,没有阻断廖耀湘对未来的期盼,反而让他变得更乐观,更坚强。

中国有句古话:“自古英才出寒门”,虽说豪门也出英才,但其出英才的概率要远比寒门低。为什么英才多出寒门呢?无他,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总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人们的斗志。

廖耀湘,他就是“自古英才出寒门”的代表性人物。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代抗日名将。

1924年,这是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的一年,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革命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正式成立。国共两党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和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

黄埔军校建立后,中国无数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各处奔赴广州报考,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搏杀出一个盛世繁华。廖耀湘也不例外,弃笔从戎决定报考。

然而,廖耀湘未能在黄埔军校截止报考期限内凑足前往广州的盘缠,遗憾错失报考机会。

但他弃笔从戎,用枪代笔报效祖国的决心已定,已无心再静下心读什么圣贤书,恰好此时湖南陆军第三师第六旅教导总队正在征召学生兵,廖耀湘便果断报名参加并被顺利选中。

经过数月的军事训练,廖耀湘从训练营顺利毕业,因其在考试中名列第一,成为了教导总队的一个小班长。不久,因廖耀湘不满所在部队的军阀作风,认为其不是一支为国为民的部队,为这样的军阀部队卖命非其所,遂离开部队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不久,仍有报国之心的廖耀湘不甘于此生就这样平平凡凡度过,他想要为国效力,既想为自己拼搏出一个远大的前程,更想为国拼杀出一个繁荣安定。

1926年,当他得知黄埔军校在长沙设立分校且第六期也正式开始招生,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省城长沙求学的道路。同年,廖耀湘初试即中,正式成为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六期骑兵科。次年,长沙分校迁往南京,廖耀湘随学校迁往南京就读。

在校期间,廖耀湘的表现很是优异,无论是文化成绩,还是实操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深受军校上级和教官的青睐,他们都对廖耀湘寄予厚望,将其当做未来的将才来培养。

廖耀湘也没有辜负上级和教官的殷切期盼,他以总成绩名列前10的优异成绩顺利从军校毕业,之后更是被蒋介石亲点入留学预备班学习。

蒋介石设留学预备班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忠于自己的嫡系将领,方便他日后掌控国民党军队。

因此,要是谁能进入这里学习,也就意味着他成为了蒋介石的绝对心腹,日后在国民党军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廖耀湘能被蒋介石亲点入留学预备班学习,可见他的能力确实不俗,不然也不会被蒋介石当作嫡系来培养。

1930年9月,廖耀湘顺利完成在留学预备班的课程后,被派往当时世界四大军校之一法国圣西尔陆军军官军校深造,进入该校骑兵科学习。

3年后,廖耀湘转入法国陆军大学机械化骑兵专业学习。留学期间,廖耀湘刻苦钻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间,每日除了上课就是学习。

上天从来不会亏待勤奋的人,尤其是头脑聪明又勤奋的人,廖耀湘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校期间他的成绩永远都是名列前茅。

也就是在这时,廖耀湘被以军委会高等顾问的名义前往西方各国考察在那里学习的中国军事留学生蒋百里看重,蒋百里通过他在军校的优异表现,看到他能够将西方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兵法融会贯通,认定他今后一定会成为一位驰骋疆场的名将。

蒋百里对廖耀湘大加赞赏,称他是蔡锷之下湖南军人中的第一人,并在给蒋介石写的信中极力推崇廖耀湘,希望蒋介石能够在他学成归来后,对他多加重用。

蒋介石能够亲点他进入留学预备班学习,本来就打算对他委以重任,把他当作自己的嫡系。

当然,看到蒋百里这位军事大才都对自己亲点的人才如此推崇,蒋介石那也是脸上有光,十分开心,还不忘在蒋百里写的信的后面自夸一番:

“廖耀湘为我推荐赴法学习之学生。”并说道:“该生系难得之军事干才,学成归国以后,应委以重任。”之后,蒋介石又将蒋百里的这封信夹在军政部廖耀湘的军官登记表中,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告诉军政部的人:他廖耀湘是我蒋介石罩的,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1936年,廖耀湘以机械化骑兵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法国陆军大学毕业。

回国后,作为蒋介石看重的人才,他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可是当时国民党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全部德械装备,深受蒋介石倚重。廖耀湘能够在回国后就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可见蒋介石对他很是看重。

廖耀湘也的确没有辜负蒋介石的殷切期盼,抗战过程中,他就屡次重创日寇,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更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赫赫威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功绩。

南京保卫战时,廖耀湘是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坚持抗击日寇的军官之一,他率领着自己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学兵们在南京北门坚守,誓死不退,顽强抵挡着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一直打到最后一刻,几乎全军覆没;

昆仑关战役时,已经升任新22师副师长的廖耀湘,率部作为参战的国军主力向驻守在昆仑关的号称“钢军”的日寇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发起进攻。

战斗过程中,廖耀湘身先士卒,悍不畏死,率部一举攻占位于昆仑关南面的日军马鞍山阵地,切断了昆仑关守军与南宁日军的联系。是役,廖耀湘率部几乎全歼第二十一旅团,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及4000余日军,大涨中国军队之军威,一战成名;

缅甸反攻战役中,升任新22师师长的廖耀湘率部远征印缅,先后取得了胡康河谷、于邦、下孟光、瓦鲁班等战斗战役的胜利,予以曾经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寇第十八师团毁灭性的打击,歼敌2万多人,使其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高度盛赞:“这是你的光荣,是新22师的光荣,是中国驻印军的光荣,是全体盟军的光荣,更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此战让中国军人扬威海外。

抗日战争中,廖耀湘的功绩和表现绝对担得起“抗日名将”四字。

因其在抗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战胜利后,他以38岁的年龄升任新编第六军中将军长,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

新编第六军由新二十二师、第十四师、第五十师3个美械师组成,是一个全美械的机械化军,与孙立人的新一军、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十八军、张灵甫的七十四军合称为国民党军嫡系“五大主力”。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抗日名将,却在解放战争中错误地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充当起国民党反动派的马前卒。

1948年10月,廖耀湘在辽沈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被俘后,廖耀湘从沈阳转到哈尔滨解放团,又先后迁至抚顺和黑龙江省绥化县关押。

1956年,廖耀湘被送到功德林监狱改造学习。

在此期间,鉴于廖耀湘曾在法国接受过正规的机械化军事教育,时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还曾邀请廖耀湘来院教学。

解放军军事学院刚刚建立时,由于教员非常缺乏,尽管当时我军从华东军政大学挑选了一部分优秀学员充当教员,后又从机关和地方大专院校招聘一部分知识分子任教员,但仍不能满足军事学院教学的需要。

为了能让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持续为人民解放军输送新鲜血液,刘伯承决定大胆起用原国民党将领中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起义人员或战俘来充当军事学院的教员或是来讲课。

作为法国陆军大学机械化骑兵专业的高材生,在抗日战争又多次打得日寇叫苦不迭,屡立战功的廖耀湘,刘伯承自然不会忘记把他拉进学院讲上一课。

当功德林管理所所长姚伦将刘伯承让他去军事学院讲课的事情告知廖耀湘时,廖耀湘很是意外,受宠若惊地说道:

“啊!这怎么行?一个战犯,一个败军之将,怎么能给胜利之师讲课啊!不行,真得不行!”

在姚伦诚恳地劝说下,廖耀湘答应去试一试,临走时还特意说如果不行,他立刻就回来。

廖耀湘来到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刘伯承亲自到门口迎接他,并开门见山地说道:

“这次请你来当我们的老师,请你来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绩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及‘城镇村落战斗’;二是讲讲你在辽沈战役的体会,实事求是,作战中双方的优缺点都可以说;三是讲讲你对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建议。”

廖耀湘听后,颇有些诚惶诚恐,但在刘伯承真挚的邀请下,还是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眼光没错,廖耀湘讲得非常好,一堂课讲完,教室里就响起阵阵掌声。

在功德林改造学习期间,廖耀湘没有像一些国民党战俘一样抗拒我党的劳动和思想改造,积极接受我党的思想和劳动改造。平日里没有任务,他就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有些他特别喜欢的文章,甚至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因此有了“书呆子”的称呼。

1961年12月25日,廖耀湘被我党下令特赦,从此结束了他13年的战犯生活。

廖耀湘被特赦后,他与杜聿明、范汉杰、王耀武等人一样,当上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一开始,他的工资是每月100元。

后来,他当上了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后,工资涨到每月200元。200元在现在是很少的钱,可能一顿饭就花光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足够一家人舒舒服服过一年。

此后,廖耀湘写下的文史资料达数十万字,审核的文史资料也达百万字。这些资料,在今天都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军事资料,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68年12月2日,廖耀湘突发心脏病逝世于北京,终年62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1980年5月,党中央为廖耀湘召开追悼会,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廖耀湘将军这一生,有过亦也功,但无论如何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